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174A03174A03174A03174A03174A03174縿A03174A03174A03174
字號A03174正字 - 11 - 17 
說文釋形,繹繭為絲也。从糸,巢聲。(穌遭切)
,帛如紺色。或曰深繒。从糸,喿聲。讀若喿。(親小切)
注音(一)ㄙㄠ(二)ㄗㄠˇ
漢語拼音(一)sāo(二)zǎo
釋義

(一)ㄙㄠ

煮蠶繭以抽其絲。《說文解字.糸部》:「繅,繹繭為絲也。」(按:《說文解字.糸部》:「繹,抽絲也。」)《孟子.滕文公下》:「夫人蠶繅以為衣服。」

(二)ㄗㄠˇ

彩文也。《玉篇.糸部》:「繅,雜文也。」《廣韻.上聲.皓韻》:「繅,雜五綵文。」《周禮.春官.司幾筵》:「加繅席畫純。」漢.鄭玄.注:「繅席,削蒲蒻展之,編以五采,若今合歡矣。」

A03174
A03174-029
部首筆畫  - 08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糸部.繅字》。


A03174
A03174-006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豪韻》。

《類篇.糸部》。


注音 ㄙㄠ
漢語拼音 sāo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繅」之異體。「繅」,《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隸變作「繅」。《集韻.平聲.豪韻》於「繅、縿、繰、」下云:「《說文》:『繹繭為絲。』或從參、從喿、從蚤。」《類篇.糸部》於「繅、繰、」下亦以「繅」字「或從喿從蚤。」此乃形聲字之聲符,常以音同音近之偏旁更易之耳,故「」為「繅」之異體字無疑。

A03174
A03174-008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糸部》。

《四聲篇海.糸部》。


A03174
A03174-010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糸部》。


A03174
A03174-007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豪韻》。


A03174
A03174-027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縿
A03174-003
部首筆畫  - 11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糸部》。


#「縿」另兼正字。

注音 ㄙㄠ #ㄕㄢ
漢語拼音 sāo #shān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縿」本為正字,用為「繅」之異體,亦作「繰」之異體。「縿」,《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旌旗之游也。從糸參聲。」隸變作「縿」;「繅」,《說文.糸部》篆體作「」,釋曰:「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隸變作「繅」;「繰」,《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帛如紺色,或曰深繒,從糸喿聲,讀若喿。」隸變作「繰」:三字形義本不同。然《玉篇零卷.糸部》於「繅」下除釋本音本義外,又云:「《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皆五采繅。』鄭玄曰:『繅,雜文之名也,合五采絲為之。……』鄭眾曰:『繅當為縿,縿今字也,繅古字也,同意。』」謹按阮刻本《十三經注疏.周禮.卷三二.弁師》云:「鄭司農云:『繅當為藻,繅古字也,藻今字也,同物同書。』可証「巢」、「參」、「喿」三者音近,於是「繅」、「縿」、「繰」三字自漢已有混用之現象。

《龍龕手鑑.糸部》於「繅、」下云「二通」,又於「縿、繰」下注曰:「二今蘇刀反,絡取絲也,又色紺也。又所銜反,旗垂貌,又絳帛也,四。」混三者之形義,而別以ㄙㄠ、ㄕㄢ二者。《集韻.豪韻》於「繅、縿、繰、」下云:「《說文》:『繹繭為絲,或從參從喿從蚤。」則收四者為異體,音蘇遭切(ㄙㄠ)。《類篇.糸部》於「繅、繰、」下曰:「蘇遭切(ㄙㄠ),《說文》:『繹繭為繅,或從喿從蚤。又子皓切(ㄗㄠˇ),文采也。繰又千遙切(ㄑㄠ),又子皓切,《博雅》:『繰謂之縑。』又七小切(ㄑˇ),帛如紺色,文三,重音四。」於「縿」下云:「思廉切(ㄒㄢ),旌旗末也。又思邀切(ㄒㄠ),《說文》:『生絲也,一曰綺屬。』又蘇遭切(ㄙㄠ),《說文》:『繹繭為絲。』又師炎切(ㄕㄢ),旗正幅為慘,或從糸。又師銜切(ㄕㄢ),《說文》:『旌旗之游也。』又七感切(ㄘㄢˇ),紺繒。又所感切(ㄕㄢˇ),文一重音六。」亦可見「繅」、「繰」、「縿」之混用現象。《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於「繅」下曰:「經傳或以繰為之,或用縿者。」故「縿」雖正字,有其本形本義,亦可用為「繅」之異體字。

#「縿」另兼正字。

A03174
A03174-002
部首筆畫  - 11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糸部》。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注音 ㄙㄠ
漢語拼音 sāo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繅」之異體。「繅」,《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隸變作「繅」。《四聲篇海.糸部》云:「,古文音繅,義同。」《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以「」為「繅」之古文。《正字通.糸部》於「」下曰:「《集韻》:『古作,俗省作繅。』舊註以繅為本字,為古字,兩誤,古文從,無義,不必從。」謹按:《集韻》未收「」字。《康熙字典.糸部》云:「按希裕略古,古文繅字,無作者,此訛字也。」然自《字彙補》以降,已指「」為古文「繅」字,故亦應收為「繅」之異體字。

A03174
A03174-015
部首筆畫  - 12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糸部》。

《中文大辭典.糸部》。


A03174-005
部首筆畫  - 13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糸部》。


#「」另兼正字。

注音 ㄙㄠ #(1)ㄗㄠˇ (2)ㄙㄠ
漢語拼音 sāo #(1)zǎo (2)sāo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繰」,本為正字,用為「繅」之異體,亦作「縿」之異體。「繰」,《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帛如紺色,或曰深繒,從糸喿聲,讀若喿。」隸變作「繰」;「繅」,《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隸變作「繅」;「縿」,《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旌旗之游也,從糸參聲。」隸變作「縿」:三字形義本不同。然《玉篇零卷.糸部》於「繅」下除釋本音本義外,又云:「《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皆五采繅。』鄭玄曰:『繅,雜文之名也,合五采絲為之。……』鄭眾曰:『繅當為今字也,繅古字也,同意。』」謹按阮刻本《十三經注疏.周禮.卷三二.弁師》云:「鄭司農云:『繅當為藻,繅古字也,藻今字也,同物同音。』」可証「巢」、「參」、「喿」三者音近,於是「繅」、「縿」、「繰」三字自漢已有混用之現象。《龍龕手鑑.糸部》於「繅、」下云「二通」,又於「縿、繰」下注曰:「二今蘇刀反,絡取絲也,又色紺也。又所銜反,旗垂貌,又絳帛也,四。」混三者之形義,而別以ㄙㄠ、ㄕㄢ二音。《集韻.豪韻》於「繅、縿、繰、」下云:「《說文》:『繹繭為絲』,或從參從喿從蚤。」則收四者為異體,音蘇遭切(ㄙㄠ)。《類篇.糸部》於「繅、繰、」下曰:「蘇遭切(ㄙㄠ),《說文》:『繹繭為繅』,或從喿從蚤。又子皓切(ㄗㄠˇ),文采也。繰又千遙切(ㄑㄠ),又子皓切,《博雅》:『繰謂之縑。』又七小切(ㄑˇ),帛如紺色,文三,重音四。」於「縿」下云:「思廉切(ㄒㄢ),旌旗末也。又思邀切(ㄒㄠ),《說文》:『生絲也,一曰綺屬。』又蘇遭切(ㄙㄠ),《說文》:『繹繭為絲。』又師炎切(ㄕㄢ),旗正幅為慘,或從糸。又師銜切(ㄕㄢ),《說文》:『旌旗之游也。』又七感切(ㄘㄢˇ),紺繒。又所感切(ㄕㄢˇ),文一重音六。」亦可見「繅」、「繰」、「縿」之混用現象。《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於「繅」下曰:「經傳或以繰為之,或用縿者。」故「繰」雖正字,有其本形本義,亦可用為「繅」、「縿」之異體字。

#「」另兼正字。

A03174
A03174-004-1
部首筆畫  - 14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糸部》。


注音 ㄙㄠ
漢語拼音 sāo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繅」之異體。「繅」,《說文解字.糸部》篆體作「」,釋曰:「繹繭為絲也,從糸巢聲。」隸變作「」、「繅」。《廣韻.上聲.皓韻》及《六書正.豪韻》形皆作「」,《字彙.糸部》於「」下云:「古繅字。」故「」為「繅」之異體字無疑。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玉篇零卷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上聲.三十二皓.平皓切.頁302
平聲.六豪.蘇遭切.頁157
集韻
平聲.六豪.蘇遭切.頁191-192
上聲.三十二皓.子皓切.頁401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平聲.四豪韻.頁48.右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彙音寶鑑
檢字表.糸部.頁240
簡化字總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二.平聲.七豪.頁95.右
卷二.平聲.七豪.頁95.右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4 9: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