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ㄙㄨˋ
1. 逆流而上。《說文解字.水部》:「(溯),逆流而上曰(溯)。或作溯。」三國魏.王粲〈七哀詩〉二首之二:「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晉將毛武生救魏興,遣前鋒督護趙福、將軍袁虞等將水軍一萬,溯江而上。」
2. 往上或往前推求、回想。如:「不溯既往」、「追溯往事」。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泝」之異體。
(二)ㄕㄨㄛˋ
「」之異體。
〔關鍵文獻〕
《玉篇.水部.遡字》。
「泝」為「溯」之異體。溯,《玉篇.水部》云:「音朔,水也。」泝字見《玉篇.水部.遡字》云:「泝或作遡。」按遡本字作,今作溯,碑省作,見《隸辨.去聲.暮韻》引〈張納功德敘〉:「流轉漕。」又字形體稍變為,見《龍龕手鑑.水部》,字省筆而為泝,故泝為溯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溯字》引〈魏元悌墓誌〉。
「」為「溯」之異體。
《說文解字.水部》:「逆流而上曰洄。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從水聲。桑故切。或從朔。」《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溯字》引〈魏元悌墓誌〉作「」。《中華字海.氵部》:「,同溯。」《廣碑別字.十三畫》「溯」所引同《碑別字新編》。按「」為「溯」訛變而成之俗寫體。故定為「溯」之異體字。
《集韻.去聲.莫韻》。
(一)
「」為「溯」之異體。溯,《玉篇.水部》云:「音朔,水也。」,《說文解字.水部》云:「逆流而上曰洄。,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從水聲。」《集韻.去聲.莫韻》云:「或作遡、溯。」按字《說文》或體作遡,俗寫乃改辵旁為水旁,以示逆流而上之意,其後溯行而廢,故為溯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二)
《字彙.水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水部》。
《正字通.水部》。
「」為「溯」之異體。溯,《玉篇.水部》云:「音朔,水也。」字見《正字通.水部》云:「俗字。」按為溯本字,又素溯音近,故溯或從素聲作,則為溯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廣碑別字.十三畫.溯字》引〈唐樂達墓誌〉。
《說文解字.水部》:「逆流而上曰洄。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從水聲。桑故切。或從朔。」《敦煌俗字譜.辵部》「」之異體有「」。《書法字彙.辵部》「」字,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唐太宗溫泉銘作「」。《廣碑別字.十三畫.溯字》引〈唐樂達墓誌〉作。而「、溯」為異體字。「」由「」訛變而成,為古代通俗寫法,及書法用字。故定「」為「溯」之異體。
《廣碑別字.十三畫.溯字》引〈唐處士朱通墓誌〉。
「遡」為「溯」之異體。溯,《玉篇.水部》云:「音朔,水也。」遡,見《說文解字.水部》字重文,云:「或從辵朔。」又《集韻.去聲.莫韻》云:「或作遡。」按為溯本字,故遡為溯之異體可知,《異體字字典》當收。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