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劈裂、析分。《說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2. 此也。為今語之「這裡」、「這個」之意。如:「斯人」、「以至於斯」。《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宋.蘇軾〈答畢仲舉書〉:「處世得安穩無病,麤衣飽飯,不造冤業,乃為至足,三復斯言,感歎無窮。」 3. 則、就。《論語.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經》:「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 4. 盡、皆。《書經.金滕》:「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呂氏春秋.慎大覽.報更》:「斯食之,吾更與女。」 5. 「斯須」:片刻也。《禮記.祭義》:「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唐.杜甫〈丹青引〉:「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6. 距離。《列子.黃帝》:「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7. 當助詞: (1) 表疑問之語氣。相當於「呢」。《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 (2) 表感嘆之語氣。相當於「呵」、「啊」。《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3) 用於倒裝句。相當於「是」。《詩經.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4) 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然」。《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 8. 「螽斯」:昆蟲名,直翅目螽斯科之泛稱。約有三千種。體呈綠色、棕色或灰色,觸角等於或超過體長,具長翅,生活於地面、矮草上或灌叢中。雄體鳴聲來自覆翅互相摩擦。《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9. 姓。如三國吳有斯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