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為「尪」之異體。「尪」字見《說文解字.尢部》,大徐本以為篆文作「
」、古文作「
」,而段注本則以為古文作「
」、篆文作「
」,以漢字之發展規律度之,段說為是,說詳「
」字條。《說文.尢部》:「尢,
也、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
,篆文從
。」(此依段注本,大徐本則曰:「
,曲脛也。
、古文從
。」)今則省作「尪」。
「
」字始見《龍龕手鑑.人部》,曰:「俗。去王、去誑二反。」未詳為何字之俗,且僅標其音而缺其義,然《荀子.王霸》:「是故百姓賤之如
,惡之如鬼。」楊倞注:「字書無『
』,蓋當為『
』,病人也。」故《字彙.人部》「
」字曰:「烏光切,音『汪』,與『
』同。」按:「
」即「尪」。「尪」從尢
聲,「
」從人匡聲,「匡」從匚
聲,則「尪」、「
」二字古音同。復次,「尪」從尢,即「大」之偏曲之形,大亦人也,與「
從人義同,則「
」、「尪」為一字之異體,非但文獻有據,字書有錄,且構字之旨亦可通,今既以「尪」為正字,則「
」為其異體,信而有徵,故可收。
#「
」另兼新正字。
(一)
=>「劻」之異體。
#「
」另兼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