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讀音)ㄅㄛ 1. 裂而除去物體外層。如:「抽絲剝繭」。《說文解字.刀部》:「剝,裂也。」《詩經.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漢.鄭玄.箋:「有解剝其皮者,有煮熟之者。」宋.蘇軾〈七月五日〉詩:「新棗漸堪剝,晚瓜猶可餉。」宋.楊萬里〈萬安道中書事〉詩:「玉峰雲剝逗斜明,花徑泥乾得晚行。」 2. 脫落。《廣雅.釋詁》:「剝,脫也。」《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墓前有碑,文字剝缺,不復可識。」 3. 脫去。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水滸傳》第四三回:「朱貴慌忙攔住,李逵方纔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剝了兩件衣服穿上。」 4. 強制奪取。如:「剝削」、「剝奪」。《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割剝百姓,以奉寇讎。」《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南齊書.卷四八.列傳.孔稚珪》:「獷情濁氣,忍并生靈,昏心狠態,吞剝氓物。」 5.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剝落之象。 (二) (語音)ㄅㄠ,ㄅㄛ之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