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義。(署陵切) 段注本:,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義。(署陵切)
1. 輔佐、輔助。《說文解字.廾部》:「丞,翊也。」清.段玉裁.注:「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為翼,翼猶輔也。」《漢書.卷九三.佞幸傳.淳於長》:「會大將軍王鳳病,長侍病,晨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2. 古代輔佐帝王或各級長官之官吏。如:「丞相」、「縣丞」、「府丞」。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一部.丞字》引〈魏涼州刺史元維墓誌〉。
《明成化詞話》引《包龍圖陳州糶米記》。
「」為「丞」之異體。丞,《說文解字.廾部》:「,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義。」隸變後,隸書或作「」(《大書源.一部.丞字》引漢《居延漢簡》)、「」(《大書源.一部.丞字》引東漢〈乙瑛碑〉),其上或作封口。楷定以後寫法,上多作一橫鉤,及如今正字之寫法。俗刻小說中,或見將橫鉤倒寫如「ㄙ」,如《明成化詞話》引《包龍圖陳州糶米記》「相」之「」,雖為特別,推之字構,仍為「丞」之變也。
《偏類碑別字.一部.丞字》引〈齊高叡為父母造象記〉。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蒸韻.丞字》引〈漢戚伯著碑〉。
段注本《說文.部》。
「」為「丞」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部》篆體作「」,云:「翊也。從廾從從山。山高,奉承之意。」楷定省作「丞」,諸書亦多作「丞」。《類篇.廾部》、《四聲篇海.山部》、《字彙.山部》、《正字通.山部》、《康熙字典.山部》、《中文大辭典.山部》、《漢語大字典.山部》諸書皆另出「」字,蓋不依楷書之省,而據小篆,其下部作「山」,字形有據。「」為「丞」的異體可收。
《碑別字新編.六畫.丞字》引〈魏李壁墓誌〉。
《偏類碑別字.一部.丞字》引〈隋武鄉縣令劉寶墓誌〉。
《偏類碑別字.一部.丞字》引〈唐新鄉縣令王順孫墓誌〉。
《碑別字新編.六畫.丞字》引〈齊叱列延慶妻朱元靜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