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説文》:「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象兩手捧一人之形,奉之義也。」

(一)chéng 《廣韻》署陵切,平蒸禪。蒸部。

①受;蒙受。《説文·手部》:「承,受也。」《禮記·禮運》:「是謂承天之祜。」孔穎達疏:「言行上事得所,則承受天之祜福也。」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悦》:「憶在南陽時,始承國士恩。」《紅樓夢》第二回:「承他的情,留我多住幾日。」

②捧;托;承载。《説文·手部》:「承,奉也。」《增韻·蒸韻》:「承,下載上也。」《易·歸妹》:「上六無實,承虚筐也。」孔穎達疏:「今之無實,正是承捧虚筐。」段成式《酉陽雜俎·境異》:「以纊鋪地,承雨水用之。」黄叔璥《臺海使槎録》卷七:「繞岸架竹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

③指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载作用的部分。如:轴承。《尚書大傳·多士》:「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鄭玄注:石材,「柱下礩也」;石承,「當柱下而已,不外出為飾也」。陸羽《茶經·二之具》:「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

④承担;担当。如:承包;承办。南朝謝靈運《謝封康樂侯表》:「豈臣尩弱,所當忝承?」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苟國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將有承之者矣。」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是我刘曙承的头。」

⑤承继;继续;传继。如:承祧;承上启下。《詩·秦風·權輿》:「于嗟乎,不承權輿。」傳:「承,繼也。」《楚辭·招魂》:「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王逸注:「承,續也。」《後漢書·儒林傳贊》:「斯文未陵,亦各有承。」

⑥引;引取。《禮記·坊記》:「舅姑承子以授壻。」王引之述聞:「承,引也。」《大戴禮記·禮察》:「人主胡不承事以觀之乎?」王引之述聞引王念孫曰:「承讀為拯,拯謂引取之也。」

⑦顺奉;侍奉;奉迎。如:承颜;承欢取乐。《詩·大雅·抑》:「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朱熹注:「承,奉也。」高亨注:「承,順受。」《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陸德明釋文:「承,云:迎也。」《禮記·坊記》:「承一人焉以為尸。」鄭玄注:「承,猶事也。」

⑧榻前几。《方言》卷五「榻前几,江沔之間曰桯」郭璞注:「桯,今江東呼為承。」

⑨次第,等次。《廣韻·蒸韻》:「承,次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及盟,子産争承。」杜預注:「承,貢賦之次。」又追随,随从。《國語·晋語三》:「梁由靡韓簡虢射為右,以承公。」韋昭注:「次公車也。」

⑩阻止,抵御。《詩·魯頌·閟宫》:「是膺,是懲,則莫我敢承。」傳:「承,止也。」鄭玄箋:「僖公齊桓舉義兵,北當,南艾及羣,天下無敢禦者。」

⑪通「丞」。辅佐。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承,叚借為丞。」《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杜預注:「承,佐。」《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瀧川資言考證:「承,《漢書》作丞。丞、承通用。」

⑫通「懲」。惩戒。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承,叚借為懲。」《左傳·哀公四年》:「蔡昭侯,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杜預注:「承音懲,蓋言。」孔穎達疏:「懲創往年之遷,恐其更復遷徙,承、懲音相近,蓋是人之言,聲轉而字異耳。」《新書·過秦下》:「承解誅罷以令國君。」刘师培《賈子新書斠補》卷上:「『承解』作『懲解』。」潘述等《講古文聯句》:「弊,尊儒尚學。」

⑬通「乘」。趁着。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承,叚借為乘。」《韓非子·五蠹》:「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史記·項羽本紀》:「今,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枚乘《七發》:「博見强識,承閒語事。」

⑭通「贈(zèng)」。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升部》:「承,叚借為贈。」《禮記·文王世子》:「至于賵賻承含,皆有正焉。」鄭玄注:「承,讀為贈,聲之誤也。」

⑮姓。《通志·氏族略三》:「氏,大夫承成之後。見《世本》,望出千乘。」

(二)zhěng 《集韻》蒸上聲,上拯章。蒸部。

①同「抍(拯)」。上举,举救。《集韻·抍韻》:「抍,《説文》:『上舉也。』或作承。」《易·艮》:「不承其隨。」陸德明釋文:「承,音拯救之拯。云:『舉也。』」《列子·黄帝》:「(孔子)使弟子竝流而承之。」殷敬順釋文:「承音拯。《方言》:『出溺為承。』諸家直作拯,又作撜。」

②峙立。《墨子·尚賢中》:「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高亨新箋:「承疑當讀為峙。峙,立也。承峙蒸之對轉,古通用。《戰國策·楚策》:『仰承甘露而飲之』,《新序·雜事篇》『承』作『時』即其佐證。《説文》無『峙』,此文以承為峙,因古無峙字也。」

③通「烝(zhēng)」。进。《書·益稷》:「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孫星衍注疏:「承,同烝,進也。」

④通「蒸(zhēng)」。蒸发。《楚辭·九章·思美人》:「紛郁郁其遠承兮,滿内而外揚。」王逸注:「承,一作蒸。」闻一多新義:「承,當作蒸,氣上行曰蒸。」

(三)zhèng 《集韻》諸應切,去證章。

①〔承鄉〕诸侯国名。《集韻·證韻》:「承鄉侯國名。」

县名,在今山东省。《漢書·地理志上》:「東海郡。」又《匡衡傳》:「匡衡,字稚圭東海人也。」

(四)zhēng 《集韻》諸仍切,平蒸章。

①〔承陽〕县名。《集韻·蒸韻》:「承陽,縣名,在長沙。」

②〔承水〕水名。《漢書·地理志下》「長沙國承陽縣顔師古注:「承水原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也。」

随便看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