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 《説文》:「趑,趑趄,行不進也。从走,次聲。」 (一)zī 《廣韻》取私切,平脂清。脂部。 〔趑趄〕清邵瑛《説文解字羣經正字·走部》:「今經典省偏旁作次且。」 ⒈行走困难。《易·夬》「臀無膚,其行次且」唐陸德明釋文:「次且,本亦作趑趄。」 ⒉犹豫不进,却行不前。《説文·走部》:「趑,趑趄,行不進也。」段玉裁注:「王肅云:趑趄,行止之礙也。按:馬云卻行不前者,於次本字直其義也。」《廣韻·脂韻》:「趑,趑趄,趨不進也。」《文選·張載〈劍閣銘〉》:「一人荷㦸,萬夫趑趄。」李善注:「趑趄,難行也。」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冰心《超人》:「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⒊小心趋奉貌。唐皇浦湜《諭業》:「彼則趑趄於卿士之門,我則婆娑於聖賢之域。」《舊唐書·盧藏用傳》:「及登朝,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于世。」 ⒋狂妄。唐沈亞之《京兆府試進士策問三道·第二問》:「極綏懷之仁,網開三面,武引七德,而鼠盜蜂結,趑趄未賓,忠臣義士,有以憤激。」宋司馬光《馮太尉謚勤威議》:「昔者晋人不恭,敢距大邦,負固阻兵,趑趄不庭。」 ⒌盘踞;骚扰。《隋書·高祖紀上》:「陳頊因循偽業,自擅金陵,屢遣醜徒,趑趄江北。」唐崔祐甫《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舒境瀕江傍山,羣盜所聚,或蟠結林藪,或趑趄城寺。」 (二)cì 《集韻》七四切,去至清。 〔趑趥〕 ⒈不行。《類篇·走部》:「趑,趑趥,不行。」 ⒉行不正。《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趑,趑趥,行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