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重 |
释义 | 重 《説文》:「重,厚也。从壬,東聲。」林义光《文源》:「壬者,人挺立於地,為厚重象。」 (一)zhòng 《廣韻》柱用切,去用澄。又直隴切。東部。 ①厚。《説文·重部》:「重,厚也。」《易·繫辭上》:「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淮南子·俶真》:「九鼎重味。」高誘注:「重,厚也。」宋范仲淹《讓觀察第二表》:「享千鐘之厚禄,加千金之重賜。」 ②分量较大,同「轻」相对。《玉篇·重部》:「重,不輕也。」《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大别山老根据地歌谣选·送郎投红军》:「军令重如山。」 ③重量,分量。《周禮·考工記·㮚氏》:「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鄭玄注:「重三十斤。」《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係千鈞之重……雖甚愚之人,猶哀其將絶也。」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其大如拳,一頭微鋭,色如鐵,重亦如之。」 ④浓厚。《吕氏春秋·盡數》:「凡食,無彊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唐錢起《縣城秋夕》:「露重蕙花落,月冷莎雞飛。」 ⑤深。《吕氏春秋·悔過》:「今行數千里,又絶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圖之。」高誘注:「重,深。」《禮記·檀弓下》:「子之哭,壹似重有憂者。」 ⑥大。《吕氏春秋·貴生》:「天下,重物也。」高誘注:「重,大;物,事。」《禮記·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鄭玄注:「重鼎,大鼎也。」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杜善人的秃头冒出汗珠,人多势重,他害怕了。」 ⑦贵重。《廣韻·腫韻》:「重,善也。」《儀禮·覲禮》:「重賜無數。」鄭玄注:「重,猶善也。」《文選·張協〈雜詩〉之十》:「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瑶瓊。」李善注引《戰國策》:「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清黄遵憲《日本國志》卷三十六:「贈以紫檀琵琶、紫藤琵琶各一面,歸為朝廷重器,今猶現存。」 ⑧要紧,重要。《論語·泰伯》:「任重而道遠。」《孟子·告子下》:「色與禮孰重?」宋司馬光《諫院題名記》:「其為任亦重矣。」朱德《攻克石门》:「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 ⑨着重,重视。《禮記·緇衣》:「臣儀行,不重辭。」鄭玄注:「重,猶尚也。」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朱德《纪念党的四十周年》:「群众中来群众去,调查研究重分析。」 ⑩惜。《史記·刺客列傳》:「不重暴骸之難。」司馬貞索隱:「重,猶惜。言不惜暴駭之為難也。」 ⑪威重,威望。《史記·汲鄭列傳》:「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漢書·天文志》:「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從歲以義,從熒惑以禮,從填以重,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顔師古注引韋昭曰:「謂以威重得。」 ⑫惇重,端庄。《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國語·晋語》:「其為人也,小心精潔而大志重。」韋昭注:「重,惇重也。」唐韓愈《祭竇司業文》:「魁然厚重,長者之風。」 ⑬慎重;谨慎。《廣韻·腫韻》:「重,慎也。」《荀子·議兵》:「重用兵者强,輕用兵者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唐李君球《諫高宗將伐高麗疏》:「兵者凶器,戰者危事,故聖主明王重行之也。」引申为不轻易,难。《管子·立政》:「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樂懷家室,重去鄉里,鄉師之事也。」《漢書·孔光傳》:「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内迫傅太后,猗違者連歲。」顔師古注:「重,難也。」 ⑭增加。《左傳·宣公十二年》:「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吕氏春秋·制樂》:「今故興事動衆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高誘注:「重,猶益也。」《漢書·文帝紀》:「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顔師古注:「重,謂增益也。」 ⑮担当,负责。《左傳·昭公五年》:「既獲姻親,又欲耻之,以召寇讎,備之若何?誰其重此?」俞樾平議:「重,猶任也……重與任義本相因,故亦得相通。『誰其重此』即『誰其任此』,言誰任其咎也。」也指重任。《孟子·萬章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説之以伐夏救民。」唐韓愈《送石處士序》:「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彊委重焉,其何説之辭。」 ⑯权力,权势。《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韓非子·三守》:「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宫亡儲主,董賢據重。」 ⑰载重车,辎重。《左傳·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杜預注:「重,輜重也。」又《襄公十年》:「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孔穎達疏:「重者車名也。載物必重,謂之重;人挽以行謂之輦。」《漢書·陳湯傳》:「從後與漢軍相及,頗寇盜後重。」顔師古注:「重,謂輜重也。」 ⑱宗法社会谓嫡系之大宗继承权。《儀禮·喪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胡培翬正義引馬融云:「受人宗廟之重。」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唐韓愈《順宗實録二》:「主器之重,歸於長子。」 ⑲粗重;重浊。《陳書·周鐵虎傳》:「語音傖重,膂力過人。」隋陸法言《切韻序》:「吴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 ⑳古代五声「宫」的别名。《爾雅·釋樂》:「宫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郭璞注:「皆五音之别名,其義未詳。」邢昺疏引孫叔然云:「宫濁而遲,故曰重也。」 ㉑迟缓。《禮記·玉藻》:「足容重。」鄭玄注:「舉欲遲也。」 ㉒重工业的简称。周恩来《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应当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 ㉓副词。 ㉔通「湩」。乳汁。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豐部》:「重,叚借為湩。」《漢書·匈奴傳上》:「得漢食物者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顔師古注:「重,乳汁也。重音竹用反。字本作『湩』,其音則同。」按:《史記·匈奴列傳》作「湩」。 ㉕通「動(dòng)」。感动;离开。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豐部》:「重,叚借為動。」《左傳·僖公十五年》:「且晋人慼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王引之述聞:「重,疑當作動,謂晋大夫反首拔舍以感動我也。」《管子·侈靡》:「候人不可重也,唯交於上,能必於邊之辭。」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重』亦『動』字,古金文以『童』或『重』為『動』。『候人不可動』者,言斥候之人不可擅離其崗位。」 (二)chóng 《廣韻》直容切,平鍾澄。東部。 ①重复,重叠。《玉篇·壬部》:「重,叠也。」《廣韻·鍾韻》:「重,複也,疊也。」《易·乾》:「九三,重剛而不中。」孔穎達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宋陸游《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拖累;牵连。《詩·小雅·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鄭玄箋:「重,猶累也。」《老子》第六十六章:「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漢書·荆燕吴傳贊》:「事發相重,豈不危哉!」顔師古注:「重,猶累也。」 ③多。《左傳·成公二年》:「重器備,椁有四阿,棺有翰檜。」杜預注:「重,猶多也。」《荀子·富國》:「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選·張衡〈東京賦〉》:「于時蒸民,罔敢或貳。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忿之。」李善注引薛綜曰:「重,猶多也。」《漢書·朱博傳》:「(博)自微賤至富貴,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桮。」 ④两个,成双的。《詩·魯頌·閟宫》:「朱英緑縢,二矛重弓。」鄭玄箋:「二矛重弓,備折壞也。」《墨子·節用中》:「黍稷不二,羹胾不重。」 ⑤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次」、「又」。《爾雅·釋言》:「重,再也。」《廣韻·用韻》:「重,更為也。」《左傳·昭公十年》:「孤斬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見,則喪禮未畢;其以喪服見,是重受弔也。」《文選·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⑥加上,表示更进一层。《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唐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説;於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宋岳珂《桯史·淳熙内禪頌》:「蓋帝王之世,以詩頌為一件最緊切事,專設採詩之官,以搜求之,重以其時,教養有方,人人能文。」 ⑦旧钱筮法的术语。清凌廷堪《禮經釋例·雜例》引項安世曰:「以京《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為拆,兩面一背為單,俱面為交,俱背為重。」 ⑧量词。 ⑨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説,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逸周書·文傳》:「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⑩怀孕。《詩·大雅·大明》「大任有身」漢毛亨傳:「身,重也。」鄭玄箋:「重謂懷孕也。」《漢書·劉屈氂傳》:「重馬傷耗,武備衰減。」顔師古注:「重,謂懷孕者也。」 ⑪歌词用语。意有未尽,又再申说,叫「重」。唐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後》:「重為告曰: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仇兆鰲注:「重告者,重複其語以結上交,猶《楚辭》亂曰之類。」清吴景旭《歷代詩話·三百篇·亂曰》:「洪興祖云:《離騷》有亂有重。亂者揔理一賦之終;重者情志未申,更作賦也。」 ⑫古代丧礼中在虞祭之前,用木制成暂代主牌以依神之物。《釋名·釋喪制》:「重,死者之資重也。含餘米以為粥,投之甕而縣之。比葬未作主,權以重主其神也。」畢沅疏證:「《檀弓》云:『重,主道也。』鄭注云:『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既虞而埋之,乃後作主。』」《儀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三分庭,一在南。」鄭玄注:「木也,懸物焉曰重。刊,斲治,鑿之為縣簪孔也。士重,木長三尺。」《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為大行淵聖仁孝皇帝立重,即學士院為几筵殿,用神帛。」 ⑬姓。《通志·氏族略四》:「重氏,《風俗通》云,顓帝重黎之後,少昊時,重為南正,司天之事,黎為北正,司地之事。」《史記·楚世家》:「卷章生重黎。」司馬貞索隱:「重氏,黎氏二官代司天地,重為木正,黎為火正。案《左氏傳》少昊氏之子曰重,顓頊氏之子曰黎。今以重黎為一人,仍是顓頊之子孫。」按:明有重省。 (三)tóng 《洪武正韻》徒紅切。 ①通「穜」。先种后熟的谷物。《詩·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毛傳:「後熟曰重,先熟曰穋。」陸德明釋文:「先種後熟曰重。又作種,音同。《説文》云:禾邊作重,是重穋之字;禾邊作童,是穜蓺之字。今人亂之已久。」《吕氏春秋·任地》:「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高誘注:「晚種早熟為稑,早種晚熟為重。」 ②通「童」。儿童。《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踦往。」鄭玄注:「重當為童,未冠者之稱。」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