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讎 |
释义 | 讎〔雠〕 《説文》:「讎,猶𧭭也。从言,雔聲。」王筠句讀作「譍也」。段玉裁注:「此以『應』釋『讎』甚明,不當曰『猶應』。」 chóu 《廣韻》市流切,平尤禪。幽部。 ①对答。《説文·言部》:「讎,猶譍也。」《玉篇·言部》:「讎,對也。」《詩·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朱熹集傳:「讎,答。」《新唐書·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宋楊萬里《誠齋荆溪集序》:「前者未讎,而後者已迫。」 ②相等;匹配。《爾雅·釋詁上》:「讎,匹也。」郭璞注:「讎,猶儔也。」《廣雅·釋詁一》:「讎,輩也。」《書·召誥》:「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傳:「治民者非一人,言民在下,自上匹之。」《法言·重黎》:「夫欲讎偽者必假真。」李軌注:「讎,類。」《漢書·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讎其功。」顔師古注:「晋灼曰:『讎,等也。』言其功相等類也。」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讎天地以開基,並列宿而作制。」 ③应验。《字彙補·言部》:「讎,應驗也。」《史記·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司馬貞索隱引鄭德云:「相應為讐,謂其言語不相應,無驗也。」《漢書·律曆志》:「乃者有司言曆未定,廣延宣問,以考星度,未能讎也。」顔師古注:「讎,相當。」 ④符合;适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唐柳宗元《送元暠師序》:「(劉禹錫)不知人之實,未嘗言,言未嘗不讎。」《新唐書·李元素傳》:「詔監察御史楊寧覆驗,事皆不讎。」 ⑤报复。《字彙·言部》:「讎,報也。」《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漢鄭玄注:「難,相與為仇讎。」賈公彦疏:「讎,謂報也。」漢路粹《為曹公作書與孔融》:「睚眦之怨必讎,一餐之惠必報。」 ⑥卖。《洪武正韻·尤韻》:「讎,售也。」《史記·循吏列傳》:「燔其機,云『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司馬貞索隱:「讎,音售。」《漢書·高帝紀上》:「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顔師古注引如淳曰:「讎,亦售也。」唐柳宗元《宋清傳》:「長安醫工得清藥輔其方,輒易讎。」章炳麟《訄书·定版籍》:「(露田)不雠者鬻诸有司。」 ⑦付给;酬偿。《洪武正韻·尤韻》:「讎,償也。」《墨子·經下》:「賈宜則讎。」《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讎以錢貨。」胡三省注:「讎,償也。」宋陸游《監丞周公墓誌銘》:「買地鑿渠,倍讎其直。」引申为补偿。《新唐書·王忠嗣傳》:「恐所得不讎所失。」 ⑧校勘。《正字通·言部》:「讎,校勘書籍曰讎,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也。」晋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王珪傳》:「召(王珪)入秘書内省,讎定羣書。」梁启超《南陵徐氏覆小宛堂景宋本〈玉臺新詠〉》:「汰其羼續積餘重刻,更并讎諸本,附以札記。」 ⑨施行;运用。《韓非子·有度》:「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陈奇猷集釋:「讐,猶用也……讎法,謂用法也。」《吕氏春秋·義賞》:「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之若性。」高誘注:「讎,用也。」 ⑩同「仇」。《廣韻·尤韻》:「讎,仇也。」 ⑪通「稠」。多次;屡屡。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讎,叚借為稠。」《書·微子》:「降監殷民,用又讎斂,召敵讎不怠。」陸德明釋文:「讎,馬本作稠,云:『數也。』」 ⑫姓。《正字通·言部》:「讎,姓。」《萬姓統譜·尤韻》:「讎,漢讎遷。」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