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説文》:「也,女陰也。象形。𠃟,秦刻石也字。」王筠《文字蒙求》:「也,古匜字。沃盥器也。」容庚《金文編》:「也,與它為一字。」 (一)yí 《字彙》養里切。 ①同「匜」。《正字通·乙部》:「也,盥器。即古文匜字。」清王筠《文字蒙求·象形》:「也,古匜字,沃盥器也。」 ②同「迆」。《字彙·乙部》:「也,與迆同。」 (二)yě 《廣韻》羊者切,上馬以。歌部。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玉篇·乁部》:「也,所以窮上成文也。」《顔氏家訓·書證》:「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 ⒈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荀子·天論》:「治亂非天也。」《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 ⒉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詩·邶風·旄丘》:「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史記·李斯列傳》:「此乃鹿也?」 ⒊表示感叹语气。《左傳·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史記·春申君列傳》:「何其智之明也!」《水滸傳》第二十八回:「衆囚徒一齊都拜道:『真神人也!』」 ⒋表示命令语气。《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黄泉,無相見也。」《史記·周勃世家》:「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②助词。 ⒈用在句中,表示停顿。《顔氏家訓·書證》:「也,其閒字有不可得無者。」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四:「也,有在句中助語者。」《詩·秦風·權輿》:「今也每食無餘。」《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 ⒉用来引起下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産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史記·李斯列傳》:「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 ⒊连举数事时用。《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禮記·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⒋衬字,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张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也,語句中間之襯字,與作語助辭用者異。」元佚名《昊天塔》第三折:「兀的不屈沉殺俺宣花也這柄蘸金斧。」元佚名《夜月泣江舟》第一折:「俺父親呵,待明朝早晨,便拜辭也禁門。」元佚名《陳州糶米》第一折:「兀的不送了我也這條老命。」 ③副词。 ⒈表示同样。北周庾信《鏡賦》:「不能片時藏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元張可久《沉醉東風·釣臺》:「溪上良田得數頃來,也敢上嚴陵釣臺。」鲁迅《呐喊·自序》:「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⒉表示强调。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二:「賊頭領,聞此語,佛也應煩惱。」《紅樓夢》第十九回:「黛玉道:『連我也不知道。』」 ⒊表示转折。《紅樓夢》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内囊却也盡上來了。」《中国歌谣资料·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歌谣》:「苗家虽然穷,死也不弯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⒋表示让步。《紅樓夢》第三回:「賈母想了一想説:『也罷了。』」叶紫《火》:「现在八爷既然知道了,也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四十:「当了会计主任也就算了。」 ⒌前后句连用。 ⓐ表示两事并列。《紅樓夢》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熱閙了。」鲁迅《呐喊·故乡》:「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你知也罷,不知也罷,只由我的心,可見你方和我近,不和我遠。」 ④女性生殖器。《説文·乁部》:「也,女陰也。」 ⑤乱。《玉篇·𡿨部》:「也,亂也。」 ⑥斯。《玉篇·𡿨部》:「也,斯也。」 ⑦通「他(tā)」。其他。《墨子·小取》:「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孫詒讓閒詁引王念孫云:「也非衍字,也與他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彼顯有所出事,迺自以為也故。」王念孫雜志:「也讀為他。他故,他事也。」 ⑧姓。《萬姓統譜·馬韻》:「明也伯,先懷寧人,洪武初歲貢,任訓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