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夷 |
释义 | 夷 《説文》:「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證》以为「蠻夷之夷字,與尸字為一字」,像人形;又「夷字與弟字為一字」,像韦束矢形。 yí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脂部。 ①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名。殷代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后来泛指东方各族。《説文·大部》:「夷,東方之人也。」《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東方曰夷。」《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皇侃疏:「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鳬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②古代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玉篇·大部》:「夷,蠻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為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賈公彦疏:「諸言夷者,以其在夷狄中,故以夷言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晋杜預注:「戎,山夷也。」孔穎達疏:「夷為四方之總號,故云『戎,山夷也。』」晋范甯《春秋穀梁傳序》:「四夷交侵,華戎同貫。」楊士勛疏:「四夷者,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總號也。」又用作动词。以……為夷。唐韓愈《原道》:「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宋蘇舜欽《答韓持國(維)書》:「昔孔子作《春秋》而夷吴。」 ③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清張維屏《三元里》:「衆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④平;平坦。与险相对。《爾雅·釋丘》:「夷上洒下,(不)漘。」邢昺疏引李巡曰:「夷上,平上。」《説文·大部》:「夷,平也。」《韓非子·五蠧》:「十仞之城,樓季弗踰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谢觉哉《忆姜梦周何叔衡王凌波同志》:「革命征途险不夷,革命斗士白头稀。」 ⑤使之平;平均。《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杜預注:「夷,平也。」孔穎達疏:「所以平均下民也。」《尉繚子·兵教下》:「無喪其利,無奪其時,寬其政,夷其業,救其弊,則足以施天下。」 ⑥古代一种用于除草、平地的工具。《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劚,試諸壤土。」韋昭注:「夷,所以削草平地。」《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鋤夷鋸劚,試諸木土。」尹知章注:「夷,鋤類也。」 ⑦铲草。《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鄭玄注:「夷之,以鉤鐮迫地芟之也。」《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⑧铲平。《國語·晋語六》:「夷竈堙井,非退而何?」韋昭注:「夷,平也。」晋王嘉《拾遺記·禹》:「禹盡力渠溝,導川夷岳。」宋岳珂《桯史》卷二:「田中有大畦焉,砥平而高,可播種石餘,曰銅釘丘。傳者謂其地有休符,太史嘗占之,以聞於朝,有詔夷鏟。」明方孝孺《見山堂記》:「乃剗荆棘,除糞壤,因崇以為垣,夷級以為階。」 ⑨消灭;除去。《廣雅·釋詁四》:「夷,滅也。」《詩·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實靖夷我邦。」鄭玄箋:「王者遠賢者,而近任刑奄之人,無共其職事者,皆潰潰然維邪是行,皆謀夷滅王之國。」《漢書·酷吏傳序》:「吕氏已敗,遂夷封侯之家。」顔師古注:「(夷)誅除。」明高棅《唐詩品彙·總序》:「竊願偶心前哲,採摭群英,芟夷繁蝟,裒成一集,以為學唐詩之門徑。」董必武《挽续范亭先生》:「彻底夷封建,从头稳立场。」 ⑩封闭。《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曹操注:「謀定則閉關以絶其符信,勿通其使。」李筌注:「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衆士心也。」 ⑪经常。常法;常道。《詩·大雅·瞻卬》:「蟊賊蟊疾,靡有夷届。」毛傳:「夷,常也。」鄭玄箋:「天下騷擾……於民如蟊賊之害禾稼然,為之無常,亦無止息。」《史記·宋微子世家》:「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于帝其順。」《逸周書·武穆》:「昭天之道,熙帝之載,揆民之任,夷德之用。」孔晁注:「夷,常。」 ⑫蹲踞;傲慢。《廣雅·釋詁三》:「夷,踞也。」《論語·憲問》:「原壤夷俟。」何晏集解引馬融注:「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也。」《荀子·脩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衆而野。」楊倞注:「夷,倨也。」《後漢書·郭泰傳》:「(茅容)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衆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 ⑬明。《玉篇·大部》:「夷,明也。」 ⑭敬。《玉篇·大部》:「夷,敬也。」 ⑮山榆荚。古人用以制作调味品,也称「無夷」、「蕪荑」。《爾雅·釋木》:「無姑,其實夷。」郭璞注:「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莢(依《急就篇》顔師古注改)圓而厚。剥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無夷。」《説文·木部》:「梗,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夷者。」 ⑯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无色无形不可捉摸叫「夷」。《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王弼注:「無狀無象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作「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有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國魏阮籍《通易論》:「庖犧氏當天地一終,值人物憔悴,利用不存,法制夷昧,神明之德不通,萬物之情不類,於是始作八卦。」 ⑰安放。指尸体而言。后作「侇」。《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鄭玄注:「夷之言尸也。實冰於夷槃中,置之尸牀之下,所以寒尸。尸之槃曰夷槃,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移尸曰夷于堂。皆依尸而為言者也。」《禮記·喪大記》:「男女捧尸夷于堂。」陸德明釋文:「夷,尸也,陳也。本或作侇。」 ⑱愉快。后作「恞」。《爾雅·釋言》:「恞,悦也。」陸德明釋文:「恞,本作夷。」《詩·商頌·那》:「我有嘉賓,亦不夷懌。」毛傳:「夷,説也。」朱熹注:「夷,悦也。亦不夷懌者,言皆悦懌也。」《楚辭·九懷·陶壅》:「道莫貴兮歸真,羡余術兮可夷。」王逸注:「《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則夷。』夷,喜也。」宋王安石《祭范潁州仲淹文》:「自公之貴,廐庫逾空,夷其色辭,傲訐以容。」 ⑲受伤;创伤。后作「痍」。《小爾雅·廣言》:「夷,傷也。」《易·明夷》:「明夷夷于左股。」闻一多新義:「《九家》及《正間》並訓下夷字為傷。案:讀為痍。矢傷謂之痍。《公羊傳·成十六年》曰:『王痍者何?傷乎矢也。』矢傷謂之夷。是『夷于左股』即射于左股明甚。」《後漢書·班超傳》:「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清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第三十五回:「當下一鼓作氣,俄兵大受夷傷。」 ⑳通「儕(chái)」。同辈;同类。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夷,叚借為儕。」《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争。」鄭玄注:「夷,猶儕也。」《史記·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夷,猶儕也。」司馬貞索隱引如淳云:「等夷,猶等輩。」章炳麟《秦政记》:「夫其卓绝在上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又引申为等同。唐白居易《讀〈漢書〉》:「草木既區别,榮枯那等夷!」宋蘇軾《謝館職啓》:「或擯斥於罪戾,僅夷平民。」 ㉑通「彝」。彝器。古代礼器名。《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鷄夷。」鄭玄注:「夷,讀為彝。」 ㉒通「荑」。初生的茅草。《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雚夷毋淫乎?」章炳麟等彙校:「朱(夢龍)本『夷』下有注『草名』二字。」按:当即「荑」的假借字。 ㉓助词。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夷,語助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履部》:「夷,發聲之詞。」《周禮·秋官·行夫》:「居於其國,則掌行人勞辱事焉;夷使則介之。」鄭玄注:「夷,發聲。」《孟子·盡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㉔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市。《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杜預注:「夷國在陽城莊武縣。」 ㉕古地名。 ㉖山名。《水經注·江水》:「又東過夷陵縣南……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㉗河流名。 ㉘姓。《通志·氏族略二》:「夷氏,䢵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云:在陽城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