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圍 |
释义 | 圍〔围〕 《説文》:「圍,守也。从囗,韋聲。」承培元廣答問疏證:「『囗,回也,象回币之形』,『圍,守也』(此攻圍正字),義本相别,今有圍,無囗,圍兼二義。」按:甲骨文、金文像人围攻或围守城形。 wéi 《廣韻》雨非切,平微云。又于貴切。微部。 ①包围,四周拦挡起来,使里外不通。《左傳·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圍上陽。」《史記·高祖本紀》:「(漢王)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四:「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又指包围圈,围子。《史記·陳丞相世家》:「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齊民要術·種韭》:「布子於圍内。」陈毅《红四军军次葛㘭突围赴东固口占》:「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 ②防守。《説文·囗部》:「圍,守也。」《逸周書·大武》:「四設圍以信。」朱右曾校釋:「圍,守也,守國以信。」《公羊傳·莊公十年》:「戰不言伐,圍不言戰。」何休注:「以兵守城曰圍。」唐韓愈《張中丞傳後叙》:「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 ③包;裹。《廣雅·釋詁四》:「圍,裹也。」《水滸全傳》第八十二回:「中間設着三個几案,都用黄羅龍鳳桌圍圍着。」巴金《房东太太》:「她常常围着一条青色的布裙。」 ④环绕。《玉篇·囗部》:「圍,繞也。」《莊子·則陽》:「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宋王安石《陰漫漫行》:「少留燈火就空牀,更聽波濤圍野屋。」《紅樓夢》第五十九回:「賈珍騎馬,率領衆家丁圍護。」 ⑤包括。晋左思《魏都賦》:「八極可圍於寸眸,萬物可齊於一朝。」 ⑥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三國志·吴志·陸遜傳》:「敕軍營更築嚴圍。」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十二:「以城圍大小為兩等,大城五十人,小城三十人,專充脩城。」梁启超《说橙》:「吾县濒海,凡种植家皆筑围以避湖,围内为𰊢,资畜泄焉。」 ⑦打猎的围场;围猎。晋張協《七命》:「於是撤圍頓罔,卷斾收鳶。」《北齊書·唐邕傳》:「邕以軍民教習田獵,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圍,以為人馬疲敝,奏請每月兩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獻公約與虞公較獵於箕山…是日自辰及申,圍尚未撤。」 ⑧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帝)每出,先驅斥所過人家,唯置空宅。尉司擊鼓蹋圍,鼓聲所聞,便應奔走,不暇衣履,犯禁者應手格殺。」后也称皇帝巡幸叫「圍」。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巡狩》:「今皇上巡幸曰圍,取巡狩義。」 ⑨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文獻通考·水利田》:「(淳熙)三年,監察御史傅淇奏,近臣僚奏,陳圍田湮塞水道之害。陛下復命監司守臣禁止圍裹……然豪右之家未有所凴依而肆意築圍者。」《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年》:「廬州管下亦有三千六百圍,皆瀕江臨湖,号稱沃壤。」 ⑩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周禮·考工記·鳧氏》:「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宋陸游《建寧府尊勝院佛殿記》:「石痕村之杉,脩百有三十尺,圍十有五尺。」《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二》:「道旁有空樹一圓,出地尺五,圍大五尺,中貯水一泓。」又指腰围。《魏書·崔辯傳》:「身長八尺,圍亦如之。」 ⑪区域。《詩·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毛傳:「九圍,九州也。」宋曾鞏《送人移知賀州》:「我思羣公坐天圍,心與星斗争光輝。」 ⑫画圈作记号。唐劉蜕《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序》:「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有塗者,乙者,有注楷者,有覆背者,有朱墨圍者。」 ⑬就。《廣雅·釋詁三》:「圍,就也。」 ⑭量词。 ⑮通「違」。违反。《墨子·貴義》:「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虚天下也。」孫詒讓閒詁:「吴玉搢云:『圍心即違心。』」《商君書·徠民》:「天下有不服之國,則王以春圍其農,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陳其寳。」俞樾平議:「『圍』當作『違』,『寳』當作『葆』,皆同聲假借字。」 ⑯姓。《姓觿·微韻》:「圍,《路史》云:楚公族。」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