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國 |
释义 | 國〔国〕 《説文》:「國,邦也。从囗,从或。」高鸿缙《中國字例》:「國之初字,从囗,一為地區之通象,合之為有疆界之地區之意為通象,故為象意而屬指事符;益之以戈聲,故為指事符加聲之形聲字。周時借用為或然之或,乃加囗(即圍字)為意符作國……徐灝曰:『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古但以或字為之。』是也。」 guó 《廣韻》古或切,入德見。職部。 ①都城;城邑。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國者,郊内之都也。」《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注:「在國謂都邑也。」《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沈鍊)雇着一輛車兒,出了國門,往保安進發。」 ②古代王、侯的封地。《説文·囗部》:「國,邦也。」段玉裁注:「邦、國互訓,渾言之也。」《易·師》:「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孔穎達疏:「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為諸侯。」《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賈公彦疏:「《周禮》凡言邦國者,皆是諸侯之國。」孫詒讓正義:「上言邦者,據王國而言;下言邦國者,總舉大小侯國通言之。」唐柳宗元《封建論》:「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③国家。如:国有;国法;为国争光。《詩·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唐白居易《凶宅》:「寄語家與國,人凶非宅凶。」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④地方;地域。《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特指故乡。《晋書·陶侃傳》:「(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 ⑤建国;建都。《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史記·魯周公世家》:「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徐巿)私具舟,載其童男女三千人,宅海島而國焉。」 ⑥属于本朝的。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唐杜甫《韋諷録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遼史·百官志一》:「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 ⑦中国的。如:国产;国术;国画。 ⑧代表国家的。如:国旗;国徽;国宴;国歌;国花。 ⑨在某方面为全国最突出的。如:国手;国色;国工。 ⑩姓。《廣韻·德韻》:「國,姓,太公之後。」《春秋·成公十八年》:「齊殺其大夫國佐。」 |
随便看 |
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