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虽〕 《説文》:「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錢坫斠詮:「後世以為語助字,而本義晦矣。」 suī 《廣韻》息遺切,平脂心。微部。 ①虫名,形似蜥蜴有花纹而身体大。一说即水蜥蜴。《説文·虫部》:「雖,似蜥蜴而大。」清桂馥《札樸·鄉里舊聞·雖》:「禱雨師求水蜥易,得之藕塘中,其蟲有花斑。案:即雖也。」 ②推。《玉篇·虫部》:「雖,推也。」 ③连词。《玉篇·虫部》:「雖,詞兩設也。」 ⒈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尽管」。《韓非子·説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宋蘇軾《黠鼠賦》:「雖有敏者,莫措其手。」何其芳《快乐的人们》:「旧世界虽还有势力,终将崩溃。」 ⒉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詩·召南·行露》:「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④通「惟(唯wéi)」。 ⒈助词。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惟,發語詞也。亦作雖。」《左傳·文公十七年》:「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墨子·尚賢》:「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以此故也。」 ⒉副词。只,独。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惟,獨也。亦作雖。」《詩·大雅·抑》:「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論語·子罕》:「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四十七》:「此雖字當讀為唯(惟),言平地之上唯覆一簣,極言其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