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1586) U+5170⿱丷三
異體字表 蘭(511222)
正 字 表 兰(簡)
1. lán
【申集上】【艸字部】:【唐韻】落干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干切,音闌。【說文】香草也。【陸甸云】闌艸爲蘭,闌不祥也。【陸璣詩疏】其莖似藥草澤蘭,廣而長節,漢諸池苑及許昌宮中皆種之。【易·繫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妾燕姞,夢天與蘭,曰: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屈原·離騷】紉秋蘭以爲佩。【爾雅翼】一榦一花而香有餘者蘭。 又【本草】木蘭。【屈原·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 又【管子·小匡篇】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註】蘭卽所謂蘭錡,兵架也。 又脈也。【史記·扁鵲傳】夫以陽入隂支蘭藏者生。【註】支者順節,蘭者橫節。隂支蘭,膽藏也。 又布名。【華陽國志】蘭干細布。蘭干,獠言紵也。 又人名。【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張堪註】凡物不知生謂之蘭。【殷敬順曰】《史記》無符傳出入謂之闌。此蘭子謂以技妄遊,義與闌同。 又姓。【通志·氏族略】漢有太守蘭廣。 又萑蘭。【前漢·息夫躬傳】涕泣流兮萑蘭。【註】萑蘭,淚闌干也。 又芄蘭。【揚子·太𤣥經】陽氣親天,萬物芄蘭。【註】芄蘭,茂密也。 又通欄。【後漢·東夷傳】徙于馬蘭。【註】蘭卽欄。 又通斕。【吳志·孫權傳】童謠曰:黃金車,斑蘭耳。 又【韻補】陵延切,音連。【宋玉·招䰟】川谷徑複流潺湲,光風轉蕙氾崇蘭,經堂入奧塵朱筵。康熙字典
正字
[簡] 兰 U+5170
異體字
[1] 蘭 lán (511222) U+862D 中华字海, j2ff
兰亭(134) / 蘭亭(22000)
漢語大詞典·蘭亭: 1.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 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 羲之 作《
兰亭 集序》。2.指《兰亭 帖》。3.见“蘭亭 春 ”。猗兰(6) / 猗蘭(2058)
漢語大詞典·猗蘭: 1. 汉 殿名。相传 汉武帝 诞生前,父 景帝 梦赤彘从云中而下,入 崇兰阁 ,因改阁名为
猗兰 殿 。后 武帝 生于此殿。见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2.古琴曲《猗兰 操》的省称。3.喻情操高洁之士。木兰(36) / 木蘭(19806)
漢語大詞典·木蘭: 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2.指此种植物的花。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
木兰 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 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 秋獮,称其地为木兰 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皋兰(12) / 皋蘭(2206)
漢語大詞典·皋蘭: 1.泽边的兰草。2.山名。在今 甘肃省 兰州市 南。3.旧县名。即今 甘肃省 兰州市 。 汉 设 金城县 , 明 为 兰县 , 清 改
皋兰 县 。兰盆(11) / 蘭盆(1303)
漢語大詞典·蘭盆: 1.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
兰盆 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举行的一种仪式。2.浴盆的美称。兰舟(9) / 蘭舟(4946)
漢語大詞典·蘭舟: 木
兰舟 。亦用为小舟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