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 (130679) U+58E9⿰土霸
編輯者:wangweili
異體字表 垻(5213) 埧(10130) 䃻(18) 坝(483) 灞(10106) 霸(112276)
正 字 表 坝(簡)
1. bà
【丑集中】【土字部】:【集韻】必駕切,音霸。堰也。康熙字典
正字
[簡] 坝 U+575D
異體字
[1] 垻 bà, bèi (5213) U+57BB 异体字字典, word2vec, search
壩場(233) / 垻場(68)
小五甲州北二百七十里 丁家
壩場 小七甲州北二百二十里 勾園壩場 小七甲州北二百二十里 濫壩子場 小八甲州北二淸·(咸豐)正安新志[朱百谷]【清咸豐刻本】土橋子場城北百七十五里小五甲丁家
垻場 城北二百二十里小七甲勾園垻場 城北二百二十里小七甲楊赶溪場城北二百五十里小七甲三岔水場城北淸·(道光)遵義府志[鄭珍]【清道光刻本】閘壩(2716) / 閘垻(47)
使哈喇岱選知水利人吳伋張桂榮潘應武相視到合修湖泖河港合置橋梁
閘壩 九十六處總用夫匠一十三萬可修一百日了畢都省之張參議者挺議所占明·吳中水利全書[張國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公事耒咨左丞趙資徳等官親詣浙西地面相視到合修湖泖河港合置橋梁
閘垻 九十六䖏緫用夫匠一十二萬可修一百日了畢合該工役錢粮都省於至元元·水利集[任仁發]【明鈔本】家壩(6595) / 家垻(274)
一在城南滄浪亭之南一在城北文武廟之北 蘭溪壩 縣北三十里 盧
家壩 縣北五十里 井神井 五顯廟傍大旱不竭 義井 一在南律傍二在明·(萬曆)揚州府志[楊洵]【明萬曆刻本】寶全寺 在城北三十里董
家垻 淸·(道光)遵義府志[鄭珍]【清道光刻本】滚壩(979) / 滚垻(23)
井然深通暢遂不致汛濫田畝則所全實多嵇璜前奏請於昭關設
滚壩 一座滚壩 之下復開支河南關舊壩改建滚水石壩此項工程並一應支河即著嵇璜率淸·東華續録(乾隆朝)[王先謙]【清光緖十年長沙王氏刻本】而下游承受僅高郵之車邏等三垻未免來多去少應於昭關地方復設
滚垻 滚垻 之下開一支河更將南關舊垻改建滚水石垻便與高堰五垻相應續南河成淸·甘棠小志[董醇]【清咸豐甘棠董氏刻本】壩頭(992) / 垻頭(132)
𢚩不得分寸力惡用飼爾民膏髓膻風吹塵汚詩禮安能一沃滄溟水傷哉乎
壩頭 山新渡嶺婦女不行刃加頸新渡嶺壩頭 山黄金滿意婦女還可憐蛾眉七十淸·全閩詩話[鄭方坤]【清乾隆詩話軒刻本】急不得分寸力惡用飼爾民膏髓膻風吹塵汚詩禮安能一沃滄溟水傷哉乎
垻頭 山新渡嶺婦女不行刃加頸新渡嶺垻頭 山黄金滿意婦女還可憐蛾眉七十明·少谷集[鄭善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築壩(4351) / 築垻(74)
足非經理河源及引别水以益之必有淺澁之患今汶河上流自寜陽縣閘已
築壩 堰使其水盡入新河東平州之東境有沙河一道本汶河支流至十里口通馬明·憲章録[薛應旂]【明萬曆二年刻本】足非經理河源及引別水以益之必有淺澀之患今汶河上流上自甯陽縣已
築垻 堰使其水盡入新河東平州之東境有沙河一道本汶河支流至十里口通馬淸·明漕運志[曹溶]【清學海類編本】壩街(78) / 垻街(33)
舖地在濠
壩街 各家賃地造舖歳輸地□ 閣舖 文昌閣舖地在濠壩街 萬□三十二年學正陳俊以舖地十間與諸生辨春秋配東天啟七年學正陳淸·(雍正)欽州志[董紹美]【清雍正元年刻本】在利貞街第三號波斯官銀行在敖斯田茀里亜衖第十四號歐年銀行在狼
垻街 第三十三號愛孟克銀行在老卜洛街第九號開色爾銀行在寛喜山第二十淸·航海述奇[張德彝]【稿本】壩堤(126) / 垻堤(24)
其一海潮之淡可灌者迎而車升之易涸則池塘以蓄之閘
壩堤 堰以留之海潮不淡也入海之水迎而返之則淡禹貢所謂逆河也淸·授時通考[鄂爾泰]【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崩潰無所止蓋土與水相敵也水勝土不能禦求禦之之法惟石足以敵之在
垻堤 頂冲處建石支以禦北衝之勢且石可挑溜南行以射沙洲之患沙州崩土必淸·(光緒)續修廬州府志[黄雲]【清光緒十一年刊本】堰壩(679) / 堰垻(25)
故道東北流入海自元人引汶水入洸為運河國朝因之凡汶水入海處皆築
堰壩 以遏其流而入海之道遂多湮塞今所謂大清河者乃汶水出洸河者復從張明·圖書編[章潢]【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故道東北流入海自元人引汶水入洸為運河國朝因之凡汶水入海處皆築
堰垻 以遏其流而入海之道遂多湮塞今所謂大清河者乃汶水出洸河者復從張明·古今遊名山記[何鏜]【明嘉靖四十四年廬陵吳炳刻本】壩堰(490) / 垻堰(22)
一圩岸
壩堰 陂塘仰行府縣提調官吏查勘該管地面應有圩岸壩堰 坍缺陂塘溝渠湧塞務要趁時修築堅完疏洗流通以備旱潦母致失時及因明·南京都察院志[施沛]【明天啓刻本】并依准回報一圩岸
垻堰 陂塘仰行府縣提調官吏查勘㮣管地面應有圩岸垻堰 坍缺陂塘溝渠湧塞務要趂時修築堅完䟽洗流通以備旱潦毋致失時及因明·諸司職掌[佚名]【明刻本】
[2] 埧 jù (10130) U+57E7 异体字字典
閘壩(2716) / 閘埧(169)
河恐故道難復惟濬淤修閘復先朝成憲為便因培低閘濬月河為減水順水
閘壩 作者十四萬人費七萬餘為之三月成上晉天和秩四十四年河决沛縣等處明·名山藏[何喬遠]【明崇禎刻本】河恐故道難復惟濬淤修閘復先朝成憲為便因培低閘濬月河為減水順水
閘埧 作者十四萬人費七萬餘為之三月成上晉天和秩四十四年河决沛縣等處淸·石匱書[張岱]【稿本補配清鈔本】家壩(6595) / 家埧(474)
堡一十里大橋寨堡三十里焦家堡三十里四壩堡二十里花寨堡五十里楊
家壩 堡四十五里右衞寨堡六十五里魏機寨堡三十里老㓜寨堡八十里盧真寨明·邊政考[張雨]【明嘉靖刻本】城二十里 南峪里離城三十里 范旗寨離城二十 六里 楊
家埧 離城二十里 李家山離城三十 五里 藺旗寨離城四十里淸·(乾隆)西和縣志[邱大英]【清乾隆三十九年鈔本】築壩(4351) / 築埧(132)
委戶部管粮工部修倉管閘等官分投各閘并舊壩地方踏勘丈量應該修濬
築壩 去處計工估費行據各官呈報會計得修理闸座挑濬河身築砌新壩合用工明·明經世文編[陳子龍]【明崇禎平露堂刻本】知州曹俊及通州等衞指揮等官分役各閘并舊埧地方踏勘丈量應該脩濬
築埧 去處計工估費行據各官呈報㑹計得修理閘座挑濬河身築砌新埧合用工明·名臣經濟録[黄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村壩(1250) / 村埧(155)
爲世子公奉 命𪧐衛 文廟靖難之師岀公仗劒以從東取大寧還戰鄭
村壩 連大捷以功超授義勇中衛指揮同知遂援薊州敗遼東軍之攻薊者追奔至明·(嘉靖)永城縣志[鄭禮]【明嘉靖刻本】時仁廟為世子公奉命宿衛文廟北平之師出公仗劍以從東取大寧還戰鄭
村埧 連大捷以功超授義勇中衛指揮同知遂援薊州敗遼東軍之攻薊州者追奔明·東里集[楊士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壩圩(105) / 埧圩(44)
僊林圩獨
壩圩 大牛經圩小牛經圩牛經西圩荊山西坦圩荆山東坦圩新壩圩 慈勝圩潘圩 十三圖 古塘坂圩 十四圖合長壽一圖二圖六圖之零田明·(萬曆)錢塘縣志[聶心湯]【明萬曆三十七年修清光緒十九年刊本】𠎣林圩獨
埧圩 大牛經圩小牛經圩牛經西圩荆山西坦圩荆山東坦圩新埧圩 慈勝圩潘圩凡十在十四啚者為古塘坂圩凡一合長壽一啚二啚六啚之零明·(萬曆)杭州府志[劉伯縉]【明萬曆刻本】壩塘(498) / 埧塘(124)
城兵二十八名 撥防五通廟汛兵四名 撥防亂石岡汛兵四名 撥防石
壩塘 兵一名 撥防長溪江塘兵一名 撥防拐子塘兵一名 撥防鍾山塘兵二淸·(光緒)富川縣志[顧國誥]【清光緒十六年刊本】城兵二十八名 撥防五通廟汛兵四名 撥防亂石岡汛兵四名 撥防石
埧塘 兵一名 撥防長溪江塘兵一名 撥防拐子塘兵一名 撥防鐘山塘兵二淸·(乾隆)富川縣志[葉承立]【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壩仔(52) / 埧仔(27)
名大坑 林明輔户下田二十畝土名坪土 蘇文興户下田二十畝土名下
壩仔 楊進户下田二十畝土名凹子裏 林德延户下田二十畝土淸·(乾隆)潮州府志[周碩勛]【清光緒十九年重刊本】名大坑 林明輔户下田二十畝土名坪上 蘇文興户下田二十畝土名下
埧仔 楊進户下田二十畝土名凹仔裡民國·大埔縣志[劉織超]【民國三十二年鉛印本】灘壩(124) / 灘埧(44)
司築必以十月朢前開必以二月庶河水充盈漕運商船皆利一曰修築坎河
灘壩 山東運河惟賴汶水一派分流南北濟運明宣德時築戴村壩於汶水南以遏淸·國朝先正事略[李元度]【清同治刻本】冰未合便于施工開必二月朔後庶河水充盈漕運商船皆利一曰修築坎河
灘埧 山東運河惟賴汶水一派分流南北濟運明宣德時築戴村埧于汶水南以遏淸·東華録[蔣良騏]【清乾隆刻本】壩陂(134) / 埧陂(53)
塘 院溪蒙塘 忠孝鄉 當陂塘杜
壩陂 堰 葛溪陂堰 鄧艾陂堰 下壩陂 堰 觀陂堰 秋陂堰 黄陂堰 長陂堰 杜陂堰 幽蘭塘 官溪塘淸·(光緒)江西通志[曾國藩]【清光緒七年刻本】塘 院溪蒙塘俱歸徳鄕當陂塘 社
埧陂 堰 葛溪陂堰 鄧艾陂堰 下埧陂 堰 觀陂堰 秋陂堰 黄陂堰 長陂堰社陂堰 幽蘭塘 官溪塘 霸明·(萬曆)新修南昌府志[章潢]【明萬曆十六年刻本】澇壩(24) / 澇埧(20)
口北至駱駝脖金夫七十名頭屯厰東至照壁山西至西盆南至三盆口北至
澇壩 灣金夫五十五名駱駝脖厰東至大拉牌西至河沿南至繡沙觜北至硤門子淸·蒙古遊牧記[張穆]【清同治祁氏刻本】金夫七十名 頭屯厰 東至照壁山而至西盆南至本盆口北至
澇埧 灣 金夫五十五名 駱駝脖厰 東至大拉牌西至河沿南至綉淸·(嘉慶)三州輯略[和寧]【清嘉慶十年修舊鈔本】
[3] 䃻 bà (18) U+40FB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淸·(嘉慶)福鼎縣志[譚掄]【清嘉慶十一年刊本】: 飛海□之溢是考□三十四年七月彗星見西方長丈餘四十七年七月大
[4] 坝 bà (483) U+575D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search
[5] 灞 bà (10106) U+705E search
壩橋(723) / 灞橋(1894)
花宅千古春風一月痕 高菊磵孤山雪後詩 雪後騎驢行步遲孤山何似
壩橋 時近來行輩無和靖見說梅花不要詩 夏時正孤山春酒歌 恬淡謝扳附明·(萬曆)杭州府志[劉伯縉]【明萬曆刻本】歡鞋全籌贏得無人賞依舊春愁自滿懐孤山云雪後騎驢行步遲孤山何似
灞橋 時近來行輩無和靖見說梅花不要詩輦下酒市多祭二郎祠山神有詩云簫宋·貴耳集[張端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壩上(1917) / 灞上(1603)
挾慶緒走保相州王師遂收東都於是河東河西河南郡縣悉平入朝帝遣迎
壩上 勞之曰國家再造卿之力也帝復命九節度使大舉討安慶緒以子儀光弼皆明·廣名將傳[黄道周]【清海山仙館叢書本】緒渡河保相州遂收東都於是河東河西河南州縣悉平入朝帝遣具軍容迎
灞上 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乾元元年破賊河上執安守忠以獻還朝進中書令宋·十七史百將傳[張預]【明嘉靖刻隆慶印本】壩岸(80) / 灞岸(590)
洛殊方異𩔖舞詠相錯王公卿士歌吹並作則有侯家瑣第戚里芳園穿池
壩岸 之曲蓄水河陽之源隄防谷口島嶼轘轅嘉木畢植𤫊草具繁沉桂北之丹淸·廣群芳譜[汪灝等]【清康熙刻本】河洛殊方異類舞詠相錯王公卿士歌吹竝作則有侯家瑣第戚里芳園穿池
灞岸 之曲蓄水河陽之源隄防谷口島嶼轘轅嘉木畢植靈草具繁沉桂北之丹藕唐·王子安集[王勃]【四部叢刊景明本】渡壩(330) / 渡灞(87)
鄉縣 通鑑注 在西鄉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
渡壩 口 賈志○按南鄉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以上三縣皆㝷廢 襃中 安帝淸·(民國)漢南續修郡志[嚴如熤]【民國十三年刻本】鄉縣 通鑑注 在西鄉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
渡灞 口 賈志 按南鄉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以上三縣皆尋廢 褒中 安帝淸·(雍正)陝西通志[沈青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過壩(719) / 過灞(109)
諸将咸曰賊今在捨而逺襲事若差失悔将何及泰曰歡前在襲潼関吾軍不
過壩 上今者又来兵未出郊賊顧可自守耳無逺闘意又狃於得志有輕我心乗此明·運籌决勝綱目[葉夢熊]【明余泗泉萃慶堂刻本】賊今在近捨而逺襲事若差跌徒結反悔将何及泰曰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
過灞 上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自守耳無逺鬬意又狃於得志有輕我心乗宋·武經總要[曾公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涇壩(185) / 涇灞(14)
塘共計長六千六百四十五丈一尺内除前任知縣韓原善詳支官銀築過陸
涇壩 西張涇等處様塘一百五丈其未築一面單岸石塘六千五百四十丈一尺合明·吳中水利全書[張國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界止共長六千六百四十五丈一尺内除前任知縣韓原善詳文官銀築過陸
涇灞 西張涇等處築塘一百五丈其未築六千五百四十丈一尺合用青石每一丈淸·(乾隆)元和縣志[許治]【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到壩(291) / 到灞(31)
故事四征有官廚財籍遷轉之際無不因緑趙儼自西征為驃騎叉手上車發
到壩 上忘持其常所服藥雍州聞之乃追送雜藥材數箱儼笑曰人言語殊不易我淸·淵鑒類函[張英]【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本傳 魏略曰舊故四征有官厨財籍遷轉之際無不因緣而儼义手上車發
到灞 上忘持其常所服藥雍州聞之乃追送雜藥材數箱儼笑曰人言語殊不易我淸·(雍正)陝西通志[沈青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壩頭(992) / 灞頭(36)
在
壩頭 市東大和橋北宋·(咸淳)臨安志[潛説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在
灞頭 市東大和橋之北宋·(淳祐)臨安志[施諤]【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6] 霸 bà, pò (112276) U+9738 search
黃壩(622) / 黃霸(1442)
時援宮保留鮑營支河以爲之說夫鮑營支河之留留於河流歸故之後者也
黃壩 之分分於黃堌未塞之先者也固難相提並論矣淸·河渠紀聞[康基田]【清嘉慶霞蔭堂刻本】乎尚書曰如有一介臣斷斷猗孔安國注云斷斷猗然專一之臣也故嚴君蚩
黃霸 之術前書嚴延年為河南太守嚴刑峻罰時黃霸 為潁川太守以寬恕為化郡南北朝·後漢書[范曄]【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五壩(1358) / 五霸(3729)
隄圩而田之給牛種農具為之屯種寛其賦之入可省江南漕運之半而儀真
五壩 之力當亦不可廢也今謂儀真距急水河之地髙下不下數丈使塞𤓰埠決明·名臣經濟録[黄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必毁敗天下勝者衆矣而霸者乃五乃猶裁也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居
五霸 之一勝而不知勝之所成與無勝同同等也秦勝於戎而敗乎殽秦繆公破西秦·吕氏春秋[吕不韋]【四部叢刊景明刊本】壩上(1917) / 霸上(2260)
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還軍
壩上 待諸侯至而定要束爾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明·中庸衍義[夏良勝\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