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118978) U+5830⿰土匽

異體字表(1022)(373) 𨻳(730)

正 字 表()

1. yàn

【丑集中】【土字部】:【廣韻】【集韻】【韻會】於扇切【正韻】於幰切,音𣈿。壅水爲埭曰堰。【楊佺期洛陽記】千金堰在洛陽城西,堰上有穀水塢。【沈約·三月三日詩】東出千金堰。又石闥堰在石堨。詳前堨字註。 又【廣韻】【集韻】【韻會】於建切【正韻】伊甸切,音躽。義同。康熙字典

正字

[] 堰 U+5830

    異體字

    [1] 墕 yàn, yǎn, yān (1022) U+5895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 家堰(8417) / 家墕(309)

      堰在縣東七十里 夏家堰在縣東四十五里           彭家堰在縣東五十二里 石堰在縣東五里   山隂縣 南堰在縣南一里宋·(嘉泰)會稽志[沈作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畔至縣九十里  楊家沙墕至縣九十里  安則嘴塘至縣八十里 馬家墕至縣八十五里   賈家灣至縣八十五里 丁家梁至縣八十里  葬淸·(乾隆)府谷縣志[鄭居中]【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 堰村(111) / 墕村(54)

      十五里  西河底村 三十五里  明陽嚅之大堡村 二十里  陳堰村 二十五里  坡子裡 二十五里  大陽村 三十里  孝養村民國·臨汾縣志[劉玉璣]【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蘇家莊 十五里  山莊頭 二十五里    尚村 十三里  李墕村 十五里     東郭村 二十里  東趙村 二十五里淸·(同治)榆次縣志[俞世銓]【清同治二年刻本】

    • 樹堰(152) / 樹墕(22)

      梅墟堰 縣東北三十里 石家車堰 王駐洋堰 俱縣東五里 楊樹堰 縣東二十里 按王駐楊樹二堰宜易置碶閘以洩東鄉之潦而補回江之淸·(康熙)鄞縣志[汪源澤]【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十里雷家磧水東 來會於兔兒坂鎭有石橋二座又西流二十里逕西溝槐樹墕又二十五里至杏林庄入黃河名馬軍磧與葭縣之峪口村相對 又南流二民國·臨縣志[胡宗虞]【民國六年鉛印本】

    • 沙堰(504) / 沙墕(22)

      東一十七里 塘頭堰 縣西南六十里 唐支堰 縣西南三十五里 黃沙堰 縣東一十里 棃木堰 縣東南一十里 李溪堰 縣東南三十五里明·(天啓)慈谿縣志[李逢申]【明天啓四年刊本】

      店 三十里  康家塔與綏德州石擦村接壤  西南 二十里  石沙墕 三十里  張家墕昔名鳳麓村 四 十里  呼家山 達連坡 四淸·(道光)吳堡縣志[譚瑀]【清道光二十七年抄本】

    • 窰堰(24) / 窰墕(7)

      俱縣西南十五里 段塘堰 縣西南十里  鄭郎堰 縣南五里  瓦窰堰 縣南三里 崔家堰 縣西二里  和尚堰 縣西五里  邵家堰淸·(康熙)鄞縣志[汪源澤]【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楊家高山   共二十六村  白堂百户羊鹿界 南十里   新窰墕 東六里   鄭家染 南二里   艾嵩峁 東南三里  董家圪民國·横山縣志[劉濟南]【民國十八年石印本】

    • 門堰(940) / 門墕(35)

      山舖 縣南八十里 竹嶺舖 縣南九十里 慈嶴舖 縣南五十里  門堰舖 縣南一百里 霩衢舖 縣南一百一十里 𢈠頭舖 縣南 百二明·(嘉靖)寧波府志[周希哲]【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任村鋪接嵐縣赤堅嶺鋪    西北路二 大武溝鋪十五里至 石門墕鋪接臨縣霍家墕鋪二十里    西路六  賀家鋪      白明·(成化)山西通志[李侃]【民國二十二年景鈔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 碾堰(10) / 碾墕(5)

      分别列后萬春堰 溉田一千一百零六畝長春堰 溉田三百一十畝王家碾堰 溉田二十八畝張家碾堰 溉田八十八畝石頭堰 溉田一百一十二畝民國·雙流縣志[劉佶]【民國十年修二十六年重刊本】

      粒五十四石深墕屯地八頃子粒四十八石海子溝屯地七頃子粒四十二石碾墕屯地一十頃子粒六十石賀家山屯地八頃子粒四十八石大庄窩屯地七頃明·三關志[廖希顔]【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

    • 墩堰(50) / 墩墕(7)

      家墾田於四圍○上見府志    那澗堰 縣東二十里    書房墩堰 縣東十七里    黎頭坡堰 縣東十五里   邁營堰 縣東十淸·(宣統)徐聞縣志[王輔之]【民國二十五年重刊本】

      樓上至縣八十里  蒿兒墕至縣八十里  甘溝子至縣八十里  大墩墕至縣八十里  樓兒圪墶至縣八十里   火把梁至縣八十里  窨淸·(乾隆)府谷縣志[鄭居中]【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

    • 堰舖(72) / 墕舖(6)

      上四舖通鄞育王路 陳華舖 縣南六十里 穿山舖 縣南八十里 門堰舖 縣南九十里 竹嶺舖 縣南一百里 霩衢舖 縣南一百一十里 蝦明·(嘉靖)定海縣志[何愈]【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

      夫三十七名總 舖 舊縣城束百步  天橋舖 縣南九十里  柏嶺墕舖 縣東南九十里  壕子墕舖 縣束南一百六十里接岢嵐州長流溝淸·(同治)河曲縣志[金福增]【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 堰頭(686) / 墕頭(15)

      趙家村 距城七十五里    和堯莊 距城七十三里   堰頭村 距城八十里    東井集上堡 距城九十里  東井集下堡淸·(乾隆)大同府志[吳輔宏]【清乾隆四十七年重校刻本】

      四十五里 山莊頭  距城四十五里  後佛寺  距城五十里  墕頭村  距城五十里 駱駝墕  距城五十里  石家莊  距城五十淸·(同治)河曲縣志[金福增]【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2] 隁 yàn, yǎn (373) U+9681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 土堰(492) / 土隁(14)

      漢語大詞典·土堰: 亦作“ 土隁 ”。

      漢語大詞典·土隁: 见“ 土堰 ”。

      堰近延祐二年沽頭牐上增置隘牐一以限巨舟每經霖雨則三牐月河截河土堰盡為衝決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來歲春首脩治工夫浩大動用丁夫千明·北河紀[謝肇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隁近延祐二年沽頭牐上增置隘牐一以限巨舟每經霖雨則三牐月河截河土隁盡為衝決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來歲春首修治工夫浩大動用丁夫千民國·沛縣志[于書雲]【民國九年鉛印本】

    • 堰灌(1723) / 隁灌(35)

      田五畒張家陂灌田三十五畒梁坊堰灌田三十畒余家陂灌田四十畒樟陂堰灌田三十五畒余家堰灌田四十畒官陂在岳口嶺下灌田二頃鄱陽陂在黄家明·(正德)建昌府志[夏良勝]【明正德刻本】

      】髙塘灌田二十餘𤱔建平塘灌田三十𤱔柴棚隁灌田五十𤱔峯庄隁灌田七十九𤱔【洪陽上鄉】源塘灌田二十畆州革塘灌田一十畆北山下明·(嘉靖)九江府志[李汛]【明嘉靖刻本】

    • 隄堰(1884) / 隄隁(29)

      置牐座全籍上源白浮一畞等泉之水以通漕運今各枝及諸寺觀權勢私決隄堰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甕山直抵大都運糧河明·漕運通志[謝純]【明嘉靖七年楊宏刻本】

      置閘座全籍上源白淨一畝等泉之水以通漕運今各枝及諸寺觀權勢私決隄隁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淨甕山直抵大都運糧河明·元史[宋濂]【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牐堰(179) / 牐隁(9)

      通并濟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長流河道於兗州立牐堰約泗水西流堽城立牐堰分汶水入河南會于濟州以六牐撙節水𫝑啓閉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明·北河紀[謝肇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通并濟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長流河道於兖州立牐隁約泗水西流堽城立牐隁分汶水入河南會于濟州以六牐撙節水勢啓閉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明·元史[宋濂]【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陂堰(1549) / 陂隁(14)

      家陂 在四十八都灌田二百畆 鄭崖堰 在四十八都灌田一十畆 大陂堰 在四十八都灌田二十畆 南冲楊樹下堰 在四十八都灌田十五畆明·(嘉靖)武寧縣志[徐麟]【明嘉靖刻本】

      隁 灌田五十頃 蠏塘陂 灌田二頃 長田塘 灌田二頃二十畝 新陂隁 灌田一頃 同塘陂 灌田五頃六十畝 汪家塘 灌田一頃 巖隁塘明·(嘉靖)廣信府志[張士鎬]【明嘉靖刻本】

    • 瀦堰(22) / 瀦隁(5)

      上溢故鑿直曲港還三江故道開冝興百瀆所以順導下流也惟髙原田徑乃瀦堰之爾昔之言水如單鍔夾亶皆是也今開呉淞江下流與宜興百瀆屬之海者明·吳都文粹續集[錢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上溢故鑿直曲港還三江故道開宜興百瀆所以順導下流也惟髙原田徑乃瀦隁之爾昔之言水如單鍔郟亶皆是也今開呉松江下流與宜興百瀆屬之海者明·(正德)姑蘇志[王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石堰(2775) / 石隁(15)

      若已後新河水小直下濟州監牐官并泰安兗州東平修理據兗州石牐一所石堰一道堽城石牐一道合用材物己行措置完備必須修理雖初經之貞相視會明·北河紀[謝肇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若已後新河水小直下濟州監牐官並泰安兖州東平修理據兖州石牐一所石隁一道堽城石牐一道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備必須修理雖初經之貞相視會明·元史[宋濂]【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家堰(8417) / 家隁(11)

      凡三十一畆四分西岡塲凡二十六畆七分西廟後塲凡一頃二十畒五分范家堰塲凡二十七畆牧馬口塲凡二十八畆六分王岡塲凡七十八畒四分狗子塲明·南京太僕寺志[雷禮]【明嘉靖刻本】

      頃十畝 張公塘 灌田二頃七十二畝 杜林塘 灌田五頃五十里 董家隁 灌田三頃七十畝 羅家隁 灌田二頃五十畝 開化鄉新塘 灌田一明·(嘉靖)廣信府志[張士鎬]【明嘉靖刻本】

    • 堰橋(876) / 隁橋(7)

      宋故朝奉郞尙書屯田員外郞通判潤州軍州兼管内堤堰橋道勸農事上騎都尉借緋劉君墓碣文淸·閩中金石志[馮登府]【民國希古樓刻本】

      方員外郎移知福州李適 中散大夫尚書度支郎中知蘇州軍州兼管内隄隁橋道勸農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天喜五年在任見吳縣洞庭靈祐觀碑是年十明·(洪武)蘇州府志[盧熊]【明洪武十二年刊本】

    [3] 𨻳 yǐn, yìn, yān, yàn (730) U+28EF3 汉语大字典

    • 作堰(793) / 作𨻳(62)

      起黑如潑墨又如眉梁陣主大風而後雨終易晴○天河中有黑雲生謂之河作堰又謂之黑豬渡河一路對起相接亘天謂之合羅陣皆主大雨立至若冬陰之明·便民圖纂[佚名]【明嘉靖二十三年刻藍印本】

      云匽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案孔傳水所渟曰瀦此亦謂瀦水之處作𨻳以受之偃𨻳字皆通用後漢書董卓傳僞立𨻳以爲捕魚注云續漢書淸·春秋左氏傳補注[沈欽韓]【清功順堂叢書本】

    • 堰水(2510) / 𨻳水(29)

      而二事又復不宻昔之為閘者慮未及河也紹興以前初未有閘大率為埭以堰水頗為髙田之利而下田病之水潦大至下鄉之民十百為羣挾挺持刄以破埭宋·赤城集[林表民]【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

      水者皆復其舊曼叔又與民為約束時其蓄泄而止其侵爭民皆以為宜也葢𨻳水之出西山初棄於無用及白起資以禍楚而後世顧賴其利酈道元以謂溉田宋·續文章正宗[眞德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梁堰(313) / 梁𨻳(12)

      杜家堰聞志作屠家堰長二丈闊三尺在三十都四啚縣冊下梁堰長十丈四尺闊三尺在三十都四啚縣冊淸·(乾隆)鄞縣志[錢維喬]【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似人足之例凡角之屬皆从角 揮角皃揮䚭雙聲从角雚聲況袁切十四部梁𨻳縣有䚭亭梁國𨻳地理志作傿應劭曰鄭伯克段于傿是也郡國志作𨻳淸·説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

    • 堰下(907) / 𨻳下(18)

      棄輜重而退溫又使董卓討羌卓糧絶乃於所度水中偽立堰以捕魚而潜從堰下過軍比賊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風溫以詔書召卓良乆乃至溫責宋·通鑒綱目[朱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零羌羗胡圍卓於望垣北糧食乏絶乃於所度水中僞立𨻳以捕魚而濳從𨻳下過軍比賊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風張温以詔書召卓卓良乆乃詣宋·資治通鑒[司馬光]【四部叢刊景宋刻本】

    • 堰以(2993) / 𨻳以(30)

      反斷慎運道慎懼棄輜重而退溫又使董卓討羌卓糧絶乃於所度水中偽立堰以捕魚而潜從堰下過軍比賊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遂還屯扶風溫以詔書召宋·通鑒綱目[朱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卓於望垣北李賢曰縣屬天水郡為羌胡所圍糧食乏絶乃於所度水中偽立𨻳以捕魚而潜從𨻳下過軍續漢書𨻳作堰字義同比賊追之决水已深不得明·大事記續編[王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n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74376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6: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