址 (114350) U+5740⿰土止
異體字表 阯(19924) 止(1254790)
正 字 表 址(簡)
1. zhǐ
【丑集中】【土字部】:【廣韻】【集韻】【正韻】渚市切,音止。基也。【劉兼·長春節詩】太平基址千年永,混一車書萬古存。 與阯同。康熙字典
正字
[簡] 址 U+5740
異體字
[1] 阯 zhǐ (19924) U+962F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word2vec, j2ff
交址(473) / 交阯(14887)
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恢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
交址 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飲于淸·孔子改制考[康有為]【民國萬木草堂叢書本】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恢異物何以知其然古也堯治天下南撫
交阯 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飲於先秦·墨子[墨翟]【明正統道藏本】遺址(15464) / 遺阯(483)
漢語大詞典·遺址: 亦作“
遺阯 ”。漢語大詞典·遺阯: 见“
遺址 ”。也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成縣長城起於此山今驗長城東截遼水而入高麗
遺址 猶存按尚書云夾右碣石入於河右碣石卽河赴海處在今北平郡南二十餘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前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城縣長城起於此山今驗長城東截遼水而入高麗
遺阯 猶存按尚書云夾右碣石入於河古碣石卽河赴海處在今北平郡南二十里元·文獻通考[馬端臨]【清浙江書局本】基址(9446) / 基阯(254)
許也居嵗餘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孫幾及君時頗立產業
基址 今日飲食廢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宜令意自從支人所出無泄我宋·册府元龜[王欽若]【明刻初印本】書疏廣傳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子孫㡬及君時頗立產業
基阯 今日飲食廢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説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閒暇時為廣言此計淸·駢字類編[吳士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故址(18789) / 故阯(523)
漢語大詞典·故址: 亦作“
故阯 ”。漢語大詞典·故阯: 见“
故址 ”。言國學在內太學在外明矣臣謂今既徙縣崧𤄊皇居伊洛宮闕府寺僉復
故址 至於國學豈宜舛錯校量舊事應在宫門之左至如太學基所見存仍舊營構唐·北史[李延壽]【清乾隆武英殿刻本】言國學在内太學在外明矣臣謂今既徙縣崧𤄊皇居伊洛宫闕府寺僉復
故阯 至於國學豈冝舛替校量舊事應在宫門之左至如太學基所見存仍舊营搆淸·南北史合注[李清]【清四庫全書撤出本】舊址(19520) / 舊阯(478)
臨左右然是四者於郡佳山水所得似或未備披圖訪古治西北隅有野景亭
舊址 隳圮於是斸榛剪蔓復屋其上前所謂二水為贑離合氣象左右擁抱一舉目宋·清獻集[趙抃]【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臨左右然是四者於郡佳山水所得似或未備披圖訪古治西北隅有野景亭
舊阯 隳圮於是斸榛翦蔓復屋其上前所謂二水為贛離合氣象左右擁抱一舉目淸·(光緒)江西通志[曾國藩]【清光緒七年刻本】隤址(10) / 隤阯(11)
館象服斯皇女功載纘勤𢡟觀圖謙聞辭輦位映紫廷芬揚彤管繼明昭晋
隤址 靈長業開持禹慶叶生商夢日興貴祠禖感祥載震載夙宜君宜王黄離洊吉淸·宋會要輯稿[徐松]【稿本】繭綢象服斯皇女功載纉勤口口口謙間辭輦位映紫庭棻揚彤管繼明昭晋
隤阯 靈長業開持禹慶協生商夢日興貴祠禖感祥載震載夙宜君宜王黄離口口宋·宋朝大詔令集[佚名]【清鈔本】廢址(3623) / 廢阯(78)
又東合注涇水按吳分漢陵陽徳二縣地置臨城縣其
廢址 在今青陽縣南韋昭云涇水出蕪湖南北朝·水經注集釋訂譌[酈道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合涇水按呉分漢陵陽涇二縣地置臨城縣其
廢阯 在今青陽縣南韋昭云涇水出蕪湖又東與桐水合按桐水出廣徳州西南白淸·禹貢錐指[胡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址按(161) / 阯按(82)
水自石道保神水里入干瀦水按郡圖水出登封西南百砨山有故潁陽縣遺
址按 河南志有少陽河李庄河俱出少室山入潁故山海經通志略謂出少室也新明·(成化)中都志[柳瑛]【明弘治刻本】里水自石道保神水里入於瀦水郡圖水出登封西南百妮山有故潁陽縣遺
阯按 河南志有少陽河李莊河俱出少室山入潁故山海經通志略謂出少室也新淸·(光緒)重修安徽通志[何紹基]【清光緖四年刻本】
[2] 止 zhǐ (1254790) U+6B62 汉语大字典
居址(1505) / 居止(4767)
用持有賢名其令蕪湖以寛厚平易為治民德之既而遇憂歸以族屬之繁而
居址 之隘也乃作屋於舊宅之西一里許前俯田疇後臨池沼而左右皆有山用持明·抑菴文後集[王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止則人亦知其所止鳥之知在岑蔚安閒之處則知人亦擇禮義樂土之處而
居止 也○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者豈可以人不擇止處不如鳥乎言不可不如鳥也漢·禮記疏[鄭玄]【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住址(1715) / 住止(870)
懐擾亂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
住址 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南附闗羽羽授印綬給兵還為冦賊至陸渾南長樂元·續後漢書[郝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
住止 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到陸渾南長樂晋·三國志[陳壽]【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廢址(3623) / 廢止(826)
又東合注涇水按吳分漢陵陽徳二縣地置臨城縣其
廢址 在今青陽縣南韋昭云涇水出蕪湖南北朝·水經注集釋訂譌[酈道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林縣三鄉州理所漢領方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
廢止 戈縣在州西八十里本漢領方縣地廢無虞縣在州東三十七里唐武德四年宋·太平寰宇記[樂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古逸叢書景宋本】址存(2025) / 止存(6135)
建今關癈
址存 豪阡關 在治東南一百里十三都宋南渡時建今關癈址存 橋四十五 城東附郭橋 在治東一百九十步歲久癈壞景泰甲戌胡明·(嘉靖)寧國縣志[范鎬]【明嘉靖刻本】静深生四妙辭并序并次題共四十七首今
止存 二十九首宋·昭德新編[晁迥]【鈔本】址計(151) / 止計(3300)
計一坵計租二十八件 陳邦遜助銀置買土名楊坑下壠丈田一畝五分一
址計 租二十一件 蘇汝礪蘇應秋陳天麟仝助銀置買土名陰凉橋頭水灣裡丈淸·(乾隆)續石埭縣志[石瑶燦]【清乾隆年間修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計二十一撥各設不等共馬軍一百三十二名東邊路自喜峰口起至一片石
止計 二十二撥各設不等共馬軍七十九名西大路自王家店起至深溝止計 十八明·四鎮三關志[劉效祖]【明萬曆四年刻本】界址(2652) / 界止(2321)
民及失察徇隠之該管各官咸論如法○開濬河道動用旗地令地方官丈明
界址 畆數開具原業姓名旗色册申户部轉行各旗限半年覈明具結咨覆按數補淸·大清會典[允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久近知府吳文度會同汀州衛指揮劉廣歷縣督同知縣姜鳳相度地方經畫
界止 踏勘丈量具有成數通申囬報將次第興工適地方多故停歇正徳九年知縣明·(嘉靖)汀州府志[邵有道]【明嘉靖刻本】址也(3353) / 止也(29269)
入郢當處最髙地今在城隅沮洳之地蓋後唐髙從誨鑿内城而為之非楚故
址也 宋·東塘集[袁説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徃暑徃則寒來寒暑相代故能成其歳本於止而後動也故時之往則不用也
止也 故為之屈時之來則用也動也故為之伸屈而伸之乃利生也故尺蠖之屈以先秦·子夏易傳[卜商]【清通志堂經解本】閘址(41) / 閘止(255)
興閘 一名莫郎閘 在二十三都 備稿 金烏峰下距縣東十五里舊有
閘址 明嘉靖間里紳朱衮重建滀東山港茆溪麻溪諸水又於閘外鑿池曰寒洞池淸·(光緒)上虞縣志[唐煦春]【清光緒十七年刊本】三十餘里之遠且地勢最下水勢就下安得而不往南乎北過柳林閘至十里
閘止 十里遠又有汶水南行柳林閘一啓版汶河之水且往南流利運閘之水又安淸·居濟一得[張伯行]【清正誼堂全書本】址設(291) / 止設(1768)
之設所以濬疏水利利厚民生也縣水利分局成立於民國 十一年春局
址設 於東壩壕督租用民宅十餘間局内設分局長一人 由奉天總局委任掌民國·通化縣志[李春雨]【民國十六年鉛印本】江兼福興泉漳地方其提督三省者改總督至兼節制江西後罷至四十一年
止設 提督軍務巡撫浙江都御史明·國朝典彙[徐學聚]【明天啓四年徐與參刻本】址依(146) / 止依(1421)
萬命之控也蒙憲批發遵卽親詣踏勘春省堰在羊頭杜通二堰退水溝上舊
址依 然不可冺滅雖九女壩田得藉灌漑之利而于二堰實無纎毫之損張際會之淸·清風堂文集[曾王孫]【清康熙四十五年曾安世刻本】壕取平壕中隄隔通作一重引河水入壕不惟功大兼東北勢高峻引水不至
止依 舊重數可為隔限從之仍依端拱二年十一月辛丑詔河北緣邊城壕中墠削宋·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