鄡 (2213) U+9121⿰梟阝
異體字表 郻(97) 鄥(789) 𨜑(3) 𨜇(2) 𨞶(0)
正 字 表 鄡(簡)
1. qiāo
【酉集下】【邑字部】:【廣韻】苦幺切【集韻】牽幺切【正韻】牽遙切,音蹺。【說文】鉅鹿縣名。【後漢·光武紀】擊銅馬于鄡。【註】鄡,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 又鄡陽。【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 又鄡亭,地名。【前漢·王莽傳】析宰將兵數千,屯鄡亭。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鄡單。 一作郻。俗作𨜑。考證:〔【後漢·光武紀】繫銅馬于鄡。〕 謹照原文繫改擊。康熙字典
正字
[簡] 鄡 U+9121
異體字
[1] 郻 qiāo (97) U+90FB 异体字字典, 中华字海
作鄡(73) / 作郻(23)
字漢志
作郻 續漢志晋志作鄡 魏書地形志云鉅鹿郡淸·越縵堂讀史札記[李慈銘]【民國本】字漢志
作郻 續漢志晋志作鄡 魏書地形志云鉅鹿郡淸·越縵堂讀史札記[李慈銘]【民國本】鄡縣(85) / 郻縣(18)
鄡縣 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淸·落帆樓文集[沈垚]【民國吳興叢書本】縣廢城在今縣西南郻城漢邑名廢城在縣東 輿地廣記望束鹿縣本漢
郻縣 地屬鉅鹿郡北齊改郡曰安國隋開皇六年改曰安定十八年改曰鹿城屬信淸·(光緒)保定府志[李培祜]【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2] 鄥 qiāo, xiāo (789) U+9125 异体字字典, 中华字海, word2vec
鄡單(951) / 鄥單(54)
須公西赤梁鱣冉儒伯䖍冉季漆雕哆漆雕徒父商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
鄡單 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噲邽巽公西輿如陳亢琴張步叔乘明·太常續考[佚名]【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須商澤梁鱣冉孺伯䖍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
鄥單 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與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乘淸·(乾隆)長洲縣志[李光祚]【清乾隆十八年刻本】作鄡(73) / 作鄥(23)
肩字子仲史記作公堅定字子中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先賢鄡單 或
作鄡 單字子家魯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從祀 先賢罕父黑 今本家語作宰父黑淸·(同治)沅陵縣志[守忠]【清光緒二十八年補版重印本】人或曰衛人或曰晉人先賢后處字里之史記云字子里齊人先賢鄡單 或
作鄥 單 字子家史記有家語無先賢奚容蒧字子晳家語作奚蒧字子偕一作子淸·(乾隆)曲阜縣志[潘相]【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賢鄡(254) / 賢鄥(15)
任不齊 先賢公良孺 先賢公肩定 先
賢鄡 單 先賢罕父黒 先賢榮旂 先賢左人郢 先賢鄭淸·(乾隆)兗州府志[覺羅曾爾泰]【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先賢公西赤 先賢任不齊 先賢公良孺 先賢公肩定 先
賢鄥 單 先賢罕父黑 先賢榮旂 先賢左人郢 先賢鄭國 先淸·(乾隆)衡州府志[饒佺]【清乾隆二十八年刊刻清光緒元年補刻本】鄡城(20) / 鄥城(16)
新溝所以在今縣北蔞力俱反安平漢舊縣鹿城漢貰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漢
鄡城 在東衡漳水今名衞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趙郡寧晉縣界流入貰音時夜反鄡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鄥城 泊在縣西南跨介休縣界卽古昭餘祁藪一名鄥澤班固云鄥縣九澤在北是淸·(乾隆)府廳州縣圖志[洪亮吉]【清嘉慶八年刻本】鄡子(133) / 鄥子(31)
子從 石子 公子 夏首 后子 處 公子 肩定
鄡子 單 罕父子 黑字子黑 榮子 旂 左人子 郢 鄭淸·(康熙)城固縣志[王穆]【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顔子高 瓖駟子赤 后作子蜀 公夏子首 后子處 公肩子定
鄥子 單 罕父子黑 榮子旂 左人子郢 鄭子國 原子亢 廉子潔淸·(康熙)徐溝縣志[王嘉謨]【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于鄡(24) / 于鄥(17)
云縣名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鄡音古堯反前書紀年曰衛鞅封
于鄡 臣賢按下文云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又追至館陶竝與鄡相近史記仲尼弟淸·説文解字義證[桂馥]【清同治刻本】顯王二十八年秦封衛鞅
于鄥 改名曰尚按秦封鞅于商號商君尚恐商字之誤考史記並無封尚之文明·少室山房筆叢[胡應麟]【明萬曆刻本】鄡陽(384) / 鄥陽(13)
西爲古荆楚地亦可通言鬼方蔡邕成陽令唐扶頌序曰君以能治劇除豫章
鄡陽 長𢑱粤抪㨭忮強難化君奮威颺武視以好惡蠻貉震疊稽顙服口上前逋淸·江西考古録[王謨]【清乾隆問松園刻本】陽尉潁陽令隱練州郡所臨有 迹字帝嘉其德特拜郎中察能治劇除豫章
鄥陽 長夷粤抪㨭忮強難化君奮威颺武視㠯好惡蠻貉振曡稽顙𨸲服缺上前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民國十九年景清光緖二十年黃岡王氏刻本】定鄡(121) / 定鄥(11)
樊須公西赤梁鱣冉儒伯䖍冉季漆雕哆漆雕徒父商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
定鄡 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噲邽巽公西輿如陳亢琴張步叔明·太常續考[佚名]【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樊須商澤梁鱣冉孺伯䖍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
定鄥 單罕父黑榮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與如邽巽陳亢琴張步叔淸·(乾隆)長洲縣志[李光祚]【清乾隆十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