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427160) U+8861⿲彳𩵋亍
異體字表 𠧲(0) 𠧽(0) 𡘻(0) 𡙏(1) 𡙉(0) 𧗣(0) 𨏎(0) 𪉗(0) 𢔖(0) 𢖍(203) 𠧿(0) 𧗾(1)
正 字 表 衡(簡)
1. héng
【申集下】【行字部】:〔古文〕𡘻𡙉【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歷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漢書註】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蔡邕·釋誨】揚衡含笑。【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斗之中央也。【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橫也。【前漢·𠛬法志】合縱連衡。【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爲縱,秦國爲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爲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觸也。【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又地名。【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註】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爾雅·釋山】江南衡。【註】南岳衡山也。 又水名。【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爲湯阿衡,子孫因以爲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爲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詩·齊風】衡從其畝。【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註】衡木爲門也。 又【毛詩古音攷】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叶音杭。 【說文】从角、大,从行。【韻會】俗作𢖍,非。考證:〔【左傳·桓五年】衡紞綋綖。〕 謹照原文五年改二年。綋綖改紘綖。〔史記傳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作盛阿衡〕 謹照原文傳序改自序。作盛改德盛。康熙字典
正字
[簡] 衡 U+8861
異體字
[1] 𠧲 héng (0) U+209F2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2] 𠧽 héng (0) U+209FD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3] 𡘻 héng (0) U+2163B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4] 𡙏 héng (1) U+2164F 异体字字典, 中华字海
[5] 𡙉 héng (0) U+21649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6] 𧗣 héng (0) U+275E3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7] 𨏎 héng (0) U+283CE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8] 𪉗 chǐ, chì (0) U+2A257 汉语大字典
[9] 𢔖 héng (0) U+22516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10] 𢖍 héng (203) U+2258D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世衡(3629) / 世𢖍(10)
粟北可圖銀夏范仲淹然之奏用其策詔
世衡 即廢壘興築壘近虜虜屢出爭世衡 且戰且城之初苦無水鑿地百五十尺至石而不及泉工以為不可穿世衡 命宋·宋九朝編年備要[陳均]【宋紹定刻本】里有故寛州請因其廢壘而興之以當冦衝朝廷從之命董其役夏人屢出爭
世𢖍 且戰且城之城成賜名清澗城遷内殿崇班知城事開營田二千頃募商賈貸淸·(道光)鄜州志[清譚瑀]【清道光十三年刻本】衡州(22944) / 𢖍州(12)
修立有識度慷慨善謀畫起家文德主帥轉直閤將軍武賁中郎將及其父為
衡州 留遷哲本鄉監統部曲事時年二十撫馭羣下甚得其情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唐·周書[令狐德棻]【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修立有識度慷慨善謀畫起家文德主帥轉直閣將軍武賁中郎將及其父爲
𢖍州 留遷哲本鄉監統部曲事時年二十撫馭羣下甚得其情大同二年除安康郡淸·(乾隆)洵陽縣志[鄧夢琴]【清同治九年增刻本】衡陽(21565) / 𢖍陽(9)
不足恃也謂荆衡之杞梓庶江漢之可恃謂元帝可恃以靖亂也禹貢云荆及
衡陽 惟荆州左傳云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又曰江漢睢漳楚之望也淮海維揚三南北朝·庾子山集注[庾信]【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險杜註荆山在新城沶鄉縣南○臣謹按禹貢荆及#
𢖍陽 惟荆州傳云北據荆山南及#𢖍山之陽又荆河惟豫州傳云西南至荆山淸·春秋地名考略[高士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衡山(29171) / 𢖍山(9)
沿沿江入海順也自海入淮自淮入泗逆也荊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及
衡山 之陽【疏】荊州○傳北據至之陽○正義曰此州北界至荊山之北故言據漢·尚書注疏[孔安國]【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新城沶鄉縣南○臣謹按禹貢荆及#𢖍陽惟荆州傳云北據荆山南及#
𢖍山 之陽又荆河惟豫州傳云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葢以荆山爲二州之界也昭淸·春秋地名考略[高士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許衡(4439) / 許𢖍(5)
許衡 字平仲鳳鑣案元史作仲平號魯齋懐之河内人鳳鑣案元史作七八歲從塾明·元儒考略[馮從吾]【清光緖知服齋叢書本】原東移西 先儒陸秀夫 字君寳宋䀋城人國朝咸豐九年從祀 先儒
許𢖍 字平仲元河内人皇慶二年從祀 先儒吳澄 字幼清元崇仁人明成淸·(光緒)續修天柱縣志[佚名]【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玉衡(9452) / 玉𢖍(5)
玉衡 十二年春二月隴西賊帥陳安復來歸附夏五月雄將張龍寇巴東建平太守南北朝·十六國春秋[崔鴻]【明萬曆刻本】太湖人 宓懷祖 八年任 邱映庚 九年任 章觀文 十九年任 劉
玉𢖍 二十年任 鄉雲 十二十年任 陳灼 二十六年任 金鏡涵 二十淸·(同治)武邑縣志[龍文彬]【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1] 𠧿 héng (0) U+209FF 中华字海
[12] 𧗾 héng (1) U+275FE 中华字海
淸·(乾隆)鹽亭縣志[董夢曾]【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十六年任 蒋大孝 湖廣孝感舉人萬歴二十九年任 譚善積 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