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 (581978) U+9069⿺辶啇
編輯者:jxs
異體字表 适(11679) 𨗁(19) 𠐝(0) 嫡(57569) 滴(72201)
正 字 表 适(簡)
1. dí, shì, tì, zhé
【酉集下】【辵字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施隻切,音釋。【說文】之也。【廣韻】往也。【正韻】如也,至也。【詩·鄭風】適子之館兮。【禮·曲禮】將適舍,求毋固。 又【廣韻】樂也。【正韻】安便也,自得也。【詩·鄭風】適我願兮。【莊子·大宗師】適人之適,不自適其適。 又從也。【書·多士】惟我事不貳適。【註】言割殷之事無私心,一于從帝而無貳也。【左傳·昭十五年】民知所適。 又【正韻】適然,猶偶然也。【書·康誥】乃惟眚災適爾。【註】適,偶也。 又事之常然者。亦曰適然。【前漢·贾誼傳】以是爲適然耳。 又【韻會】適來,猶爾來也。又甫爾之辭。【唐書·武元衡傳】適從何來。 又【廣韻】善也。【韻會】貢得其人曰適。【前漢·武帝紀】貢士有一適,再適,三適。 又【正字通】關西謂補滿曰適。【前漢·黄霸傳】馬不適士。【註】馬少士多,不相補滿。 又【玉篇】女子出嫁也。 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音的。與嫡同。【詩·大雅】天位殷適。【註】殷適,殷之嫡嗣也。【禮·檀弓】扶適子,南面而立。 又適士,上士也。【禮·祭法】適士二廟。 又適室,正寢也。【禮·檀弓】哭之適室。 又【韻會】主也,專也。【論語】無適也。【詩·衞風】誰適爲容。又【小雅】誰適與謀。 又【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音狄。與敵同。【禮·燕義】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史記·田單傳贊】始如處女,適人閉戸。後如脫兔,適不敢距。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與謫同。【詩·商頌】勿予禍適。又《孟子》人不足與適也。 又【集韻】他歷切,音惕。適適然,驚貌。【莊子·秋水篇】適適然驚。 又【集韻】之石切,音隻。往也。 又叶式吏切,音世。【揚子·太𤣥經】銳首銳于時,得其適也。銳東亡西,不能迴避也。 又叶式列切,音設。【韓愈·進學解】紆餘爲姸,卓犖爲傑。較短量長,惟器是適。 又叶施灼切,音爍。【陸機·演連珠】煙出夫火,非火之和。情生于性,非性之適。故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考證:〔【賈誼·治安策】以是爲適然耳。〕 謹照原書改前漢贾誼傳。〔【前漢·王霸傳】軍馬不適亡。【註】馬少士多,不相補滿。〕 謹按黄霸傳又發騎士詣北軍爲句,馬不適士爲句,軍馬二字不連讀。今照原文王霸改黄霸。馬上去軍字。亡字改士字。〔【禮·祭儀】適士二廟。〕 謹照原書祭儀改爲祭法。〔【禮·燕儀】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謹照原書燕儀改燕義。〔又與謫同。【詩·衞風】室人交徧適我。又【商頌】勿予禍適。〕 謹按衞詩作讁不作適,此係誤引今省去。於勿予禍適下增引:又孟子人不足與適也。康熙字典
正字
[簡] 适 U+9002
異體字
[1] 适 guā, kuò, shì, dí (11679) U+9002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search
適撰(403) / 适撰(113)
習學記言五十卷宋葉
適撰 精抄本刊本淸·八千卷樓書目[丁仁]【民國本】蘇沈良方八卷宋沈
适撰 日本刊本閩刊本藝海珠塵本知不足齋本六醴齋十卷本淸·八千卷樓書目[丁仁]【民國本】子適(6719) / 子适(306)
又承上繼別為大宗之下則從別子言之別子子者別子之適子弟之子者別
子適 子之弟所生子也弟則是禰其長子則是小宗故云繼禰為小宗因別子而言漢·禮記疏[鄭玄]【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勤勞九州稷播種百穀二人不為篡竝有徳為民禹即身為天子稷子孫為天
子适 所問孔子者以孔子之徳比於禹稷則孔子亦當必有王位也云夫子不荅者南北朝·論語義疏[皇侃]【清知不足齋叢書本】適墓(366) / 适墓(28)
年其後人雲言于官復之元累命有司致祭墓下至今得不廢 大隱先生楊
適墓 縣西三十里戍溪山篆石壙前曰大宋隱人楊適字韓道之墓今存 石臺明·(天啓)慈谿縣志[李逢申]【明天啓四年刊本】三里魏書地形志魯郡有宰我冢寰宇記宰我墓在曲阜縣西南二十里南宫
适墓 在鄒縣西十里公孫丑墓在鄒縣西北十里齊萊在滕州北公村孟母墓在鄒淸·(嘉慶)大清一統志[穆彰阿]【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適孫(3069) / 适孫(37)
諶譓皆力學從義方之訓中子曰詡出家於錢塘之淨慈為比丘四女皆有所
適孫 男五人孫女三人尚幼以某年月日卜𦵏于無為廬江原銘曰宋·無為集[楊傑]【南宋刻本】元元年八月戊辰享年六十有一先娶吳氏早世再娶林氏生男四人遹適邁
适孫 男一人元孫榦嘗與遹遊因得聞君之賢為最久後謁君於象山之中觀其氣宋·勉齋集[黄榦]【元刻延祐二年重修本】李適(1659) / 李适(47)
李適 為工部侍郎年四十九夢與人論大衍數寤而曰吾夀盡此勑其子於覇陵原宋·事文類聚[祝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貢生李國宰清兵部侍郎魏琯副將桑鳳蛟糧儲道董思恭舉人李汝英知縣
李适 刑部侍郎李迥同知張濟世拔貢安致遠椎官劉毓桂知縣劉胤桂李樸知府民國·壽光縣志[宋憲章]【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2] 𨗁 dí, shì (19) U+285C1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淸·(乾隆)平鄉縣志[楊乔]【清内府本】: 肇修三堤左曰安東在舊漳河迤東右曰鎭西左滏陽河迤西中則顔以奠中
淸·(乾隆)江津縣志[曾受一]【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修 文廟有功 明 縣丞 唐 通 邵陽人由監生正統中任寛簡
淸·(乾隆)資陽縣志[張德源]【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省翁於任所逾年卒於署氏聞哀慟垂絶者數矣巳念夫有遺孤遂誓志不他
淸·(嘉慶)寧國府志[魯銓]【清嘉慶刻本】: 妻馬氏 年二十四夫亡無子爲姑治棺并治巳木姑日余老且死苦尚可
淸·(道光)重修汧陽縣志[羅璧]【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瑋 邑令 走三千里到汧閲厯山川竒勝目炫心怡乃始望洋而驚
淸·(道光)重修汧陽縣志[羅璧]【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有韻有景有色所謂骨與膚衛相附而呈采也夫山水豈必高深取其足以寄
[3] 𠐝 shì, dí, tì, zhé (0) U+2041D 汉语大字典
[4] 嫡 dí (57569) U+5AE1 search
適母(999) / 嫡母(5710)
漢語大詞典·適母: 即
嫡母 。古代称父之正妻。服耳既服前
適母 黨則後適母 黨義無以異燾又問徐藻藻答曰庶子若及先適母 則服其黨若不及則服後適母 黨外服無二此之謂也庾蔚之曰適母 雖有三淸·儀禮正義[胡培翬]【清木犀香館刻本】嫡母 黨則後嫡母 黨義無以異疑於三四耶燾又問徐藻藻答曰庶子若及先嫡母 則服其黨若不及則服後嫡母 黨外服無二此之謂也賀循問徐邈曰禮嫡母 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適庶(1050) / 嫡庶(2952)
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
適庶 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晋·三國志[陳壽]【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𠖥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
嫡庶 之分以匡得失旣不聽許而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唐·群書治要[魏徵]【四部叢刊景日本本】適孫(3069) / 嫡孫(4568)
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注云祭祖則用孫列皆取於同姓之
適孫 也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尸於戸外是以有北面事尸之禮如是則天子諸侯漢·儀禮疏[鄭玄]【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子行猶子列也祭祖則用孫列皆取於同姓之
嫡孫 也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尸於戶外是以有北面事尸之禮君子抱孫不抱子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適嗣(840) / 嫡嗣(1282)
漢語大詞典·適嗣:
嫡嗣 。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國語辭典·嫡嗣: 承嗣的嫡子。《東觀漢記.卷七.宗室傳.下邳惠王衍傳》:「是後諸子更相誣告,迄今
嫡嗣 ,未知所定,朕甚傷亡。」或作「適嗣 」。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鼂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
適嗣 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漢·史記[司馬遷]【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萠起前日朝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
嫡嗣 代立餘雖骨肉毋尺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唐·群書治要[魏徵]【四部叢刊景日本本】適長(2219) / 嫡長(3530)
君之
適長 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 殤車一乘皆下成人也自上而下降殺以兩成人遣車五乘長殤三乘下殤一漢·禮記[鄭玄]【四部叢刊景宋本】脛折取臂臑後脛折取骼也君之
嫡長 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嫡長 殤車一乘皆下成人也自上而下降殺以兩成人遣車五乘長殤三乘下殤一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冢適(133) / 冢嫡(321)
漢語大詞典·冢適:
冢嫡 。疑鄭失之旬如字謂十日也别記異聞或不待三月也承記大夫禮而又别其
冢適 庶子之異同冢子之禮仍與前章同唯適子庶子為異耳宋·禮記集説[衛湜]【清通志堂經解本】鄭說失之旬如字謂十日也别記異聞或不待三月也承記大夫禮而又别其
冢嫡 庶子之異同冢子之禮仍與前同唯適子庶子為異爾澄按此一節鄭孔方同元·禮記纂言[吳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適妾(164) / 嫡妾(604)
誤也禮以二献之禮酬之以幣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食子不使君妾
適妾 有敵義不相䙝以勞辱事也士妻大夫之妾謂時自有子○嫡本亦作適同音漢·禮記[鄭玄]【四部叢刊景宋本】誤也禮以一獻之禮酬之以幣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食子不使君妾
嫡妾 有敵義不相褻以勞辱之事士妻大夫之妾謂時自有子者凡接子擇日雖三唐·通典[杜佑]【清武英殿刻本】
[5] 滴 dī (72201) U+6EF4 search
適寒(796) / 滴寒(342)
取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
適寒 温用熨上即消晋·肘後備急方[葛洪]【明正統道藏本】【外䑓秘要塗風𤺋取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
滴寒 温用熨上即消宋·證類本草[唐慎微]【四部叢刊景金泰和晦明軒本】適歸(1340) / 滴歸(386)
亂離瘼矣爰其
適歸 新經義云亂出乎上而受患常在下及其極也乃適歸 乎其𠩄出矣噫宣靖之際其言驗矣而兆亂者誰歟言與行違心與迹異荆宋·困學紀聞[王應麟]【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集市昆仲中有以其握財政而疑之者欲分其勞先生慨然允諾久之以其涓
滴歸 公也乃大服先生饒智慮有幹才少從堂叔幹臣公遊事之如父公亦視猶子民國·元氏縣志[王自尊]【民國二十年鉛印本】葉適(3349) / 葉滴(94)
上蔡祠堂記
葉適 宋·赤城集[林表民]【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養母嘉定五年太守黃㽦修郡志訪得之給冠帶錢米買田宅祠顯道於學
葉滴 上蔡祠堂記 後居臨海 康熙縣志 郭仲荀字傳師洛陽人官至太尉慶民國·台州府志[喻長霖]【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