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 (3506) U+7EDF⿰纟充
異體字表 統(751650) 綂(28628)
正 字 表 统(簡)
1. tǒng
【未集中】【糸字部】:【廣韻】【集韻】【正韻】他綜切,音𪎽。【說文】統,紀也。【釋名】統,緒也,主緒人世,類相繼如統緒也。【書·微子之命】統承先王,修其禮物。【傳】與時王通三統。【疏】天有三統,土有三王。三王者,所以統天下也。【公羊傳·隱元年】大一統也。【註】統者,始也。總繫之辭。 又【韻會】吐孔切【正韻】他總切,音桶。義同。 又【易·乾卦】乃統天。【釋文】統,本也。 又【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傳】統理百官。 又【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註】統,所以合率以等物也。 又【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統。【註】統,猶經也。 又【史記·樂書】樂統同。【註】統,領也。 【廣韻】又姓。 又【正韻】他貢切,音痛。義同。康熙字典
正字
[簡] 统 U+7EDF
異體字
[1] 統 tǒng (751650) U+7D71 中华字海, j2ff
都统(659) / 都統(77902)
漢語大詞典·都統: 1.统领,总领。2.官名。武官名 晋 太元 中, 前秦 苻坚 兴兵侵 晋 ,征富家子弟二十以下者共三千馀骑,始设少年
都统 ,为带领青年士兵之将官。 唐 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 ,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 辽 金 亦有都统 、副都统 之名。3.官名。指地区长官名号。 前秦 末,有 河西 鲜卑 大都统 。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4.官名。 清 代设八旗都统 ,为旗的最高长官。职掌一旗的户口、生产、教养和训练等。5.官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 热河 、 察哈尔 、 绥远 等特别区设置都统 ,为地方军政长官。翔府節度使僖宗中和元年黃巢入京城車駕在興元以畋充京西諸道行營
都统 與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經略使仇公遇鄜延節度使李孝恭夏州節度使宋·册府元龜[王欽若]【明刻初印本】下平章事時方興軍戎帝注意將帥以鎬有文武才業命兼河南節度使持節
都統 淮南等道諸軍事及收復兩京加鎬銀青光禄大夫封南陽郡公以本軍駐汴唐·李太白詩集注[李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统領(20) / 統領(31914)
陞差兵官内統制徑行津發赴樞密院讅察十月八日詔四川諸軍同統制同
统領 闕并罷見任人且令依舊自今遇闕更不差填四年二月八日詔鎮江建康府淸·宋會要輯稿[徐松]【稿本】人竟無鄕里之號朕甚愍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同編戶軍府
統領 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六月辛酉制人年五十免唐·北史[李延壽]【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正统(390) / 正統(97825)
權推魏為
正统 未必不然然權初無他説一以天文决之此非余之所敢知也黃初四年三月宋·唐先生集[唐庚]【四部叢刊三編景舊鈔本】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今江東雖㣲弱僅存然中華
正統 天意必不絶之堅曰帝王厯數豈有常耶惟德之所在耳劉禪豈非漢之苖裔南北朝·十六國春秋[崔鴻]【明萬曆刻本】宣统(239) / 宣統(23905)
照前奏體察情形分别核辦臣等公同商酌江蘇浙江两省應准展限二年至
宣统 四年三月十七日止福建江西两省應准展限一年至宣统 三年三月十七日淸·清續文獻通考[劉錦藻]【民國景十通本】第七條各省出入款項自光緒三十四年至
宣統 二年年底止作為現行案前項現行案除由清理財政局將光緖三十四年分淸·大清光緒新法令[端方]【清宣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统制(45) / 統制(24746)
漢語大詞典·統制: 1.统领制约。2.官名。 北宋 于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
统制 ,总辖诸将。至 南宋 建炎 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 ,始为职官名。又有统制 、同统制 、副统制 等。见《宋史·职官志七》。 元明 不置此职。 清 末统辖一镇的军事长官也称统制 。3.集中控制。門迓少宰公相如期而集者丸數千人士庻往視者又數萬人范瓊江長源諸
统制 官等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至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百官班迎于道淸·金史補[杭世駿]【清鈔本】門迓少宰公相如期而集者凢數千人士庶往觀者又數萬人范瓊江長源諸
統制 官等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至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百官班迎於道宋·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清許涵度校刻本】一统(200) / 一統(80568)
漢語大詞典·一統: 1.统一。多指全国统一于一个政权。2.犹一并,一齐。3.犹一桩。指一个整体。4.表数量。用于碑碣,犹一座。5. 汉 代《三统历》以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
一统 。王與痛説合又曰於卜洛邑營成周改正朔立宗廟序祭祀易犧牲制禮作樂
一统 天下合和四海而致諸侯天下之悉來進受命周公而退見文武之尸者千七淸·經義述聞[王引之]【清道光刻本】也傳曰當其效功也於卜洛邑營成周改正朔立宗廟序祭祀易犧牲制禮樂
一統 天下合和四海二句又見文𨕖求自試表注而致諸侯皆莫不依紳端冕以漢·尚書大傳[伏勝]【四部叢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统率(16) / 統率(4880)
黠虜貧惏不已復肆侵凌朕當親總六師往臨大江决於一戰遂詔先遣張俊
统率 所部軍馬前去應援韓工忠及今劉光世移軍建康十一日殿中侍御史張致淸·宋會要輯稿[徐松]【稿本】權待制挾讐申父以羣盜為名不能整雪分兵江西守候朝廷指揮䝉遣張俊
統率 大軍招收父約束已次將佐不得抗拒張俊父之忠義反成過惡被誅戮遂率宋·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清許涵度校刻本】
[2] 綂 liú, tǒng (28628) U+7D82 中华字海
正统(390) / 正綂(6506)
乙丑
正统 十年春三月癸未㑹試下第舉人譚睴等二十六人入監卒業秋七月令生員明·南廱志[黄佐]【民國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乙巳
正綂 十四年春二月丁亥祭酒陳敬宗奏言自古聖帝明王必有述作以垂憲萬世明·南廱志[黄佐]【民國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都统(659) / 都綂(1664)
聖皇帝宜稱皇太弟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復封康王皇帝稱皇太姪監國御營
都统 制苗傅副都统 制劉正彦並賜鐵劵時傅正彦聞勤王兵大集意甚懼呼馮轓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録[李心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聖皇帝宜稱皇太弟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復封康王皇帝稱皇太姪監國御營
都綂 制苗傅副都綂 制劉正彦並賜鐵劵時傅正彦聞勤王兵大集意甚懼呼馮轓元·宋史全文[佚名]【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统領(20) / 綂領(878)
料度土魯番夷雖是暫退恐有舉衆復來之情以此節次議奏令總兵官卻永
统領 寧夏勁兵於附近甘肅地方住劄以待其變未蒙俞允巳將卻永取回軍回本明·明經世文編[陳子龍]【明崇禎平露堂刻本】綏副總兵王縉
綂領 該鎮奇兵屯黄甫川以備𦂳急調遣仍責大同總兵官綂領 大兵于平虜朔州等處預加防遏若山西失事併大同將官同罪之仍趣新命明·五邊典則[徐日久]【舊鈔本】统制(45) / 綂制(614)
弟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復封康王皇帝稱皇太姪監國御營都
统制 苗傅副都统制 劉正彦並賜鐵劵時傅正彦聞勤王兵大集意甚懼呼馮轓議復辟轓知其可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録[李心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弟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復封康王皇帝稱皇太姪監國御營都
綂制 苗傅副都綂制 劉正彦並賜鐵劵時傅正彦聞勤王兵大集意甚懼呼馮轓議復辟轓知其可元·宋史全文[佚名]【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统志(169) / 綂志(1269)
留原與李賢同在內閣賢通逹見事立斷原守正謹恪稍濟之持重修大明一
统志 充總裁母憂去道景州啟父窆歸合葬或以陰陽五行家說沮之不聽奉載舟淸·明書[傅維鱗]【清畿輔叢書本】公與李賢同在内閣李公通逹見事立㫁公守正謹恪稍濟之持重修大明一
綂志 公𠑽總裁母憂去道景州啓父窆歸合葬或以隂陽五行家說沮公不聽奉明·吾學編[鄭曉]【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统戊(17) / 綂戊(169)
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奏亊有常䂓亦夛𠩄司預進事目惟正
统戊 辰状元彭時謝恩以夜坐乆誤入○朝𬒳劾○上命惟錦衣衛尋而已与他明·孤樹裒談[李默]【明刻本】子見人物 宣德庚戌科 林震榜 鄧履䋲 仕布政司叅政 正
綂戊 辰科 彭時榜 曾 瓚 見人物 天順庚辰科 王一夔榜淸·(康熙)邵陽縣志[張起鵾]【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一统(200) / 一綂(2032)
神寺觀以紀古坊表以維風又何一非治道之所關哉志營建 州城
一统 志永寕州城周半里門二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地會修 通志淸·(道光)永寧州志[黄培杰]【清道光十七年刊本】一綂 志贑州府城北章貢二水所合抵萬安縣界有十八灘惶恐其一也中多怪石宋·施注蘇詩[蘇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统兵(83) / 綂兵(561)
討專訪王肅以軍事聰託肅願以偏裨自効肅言之於孝文故假聰輔國將軍
统兵 二千與劉漢傅求成道益任莫問俱受肅節度同援渦陽宋·册府元龜[王欽若]【明刻初印本】弩之末𫝑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今將軍誠能命將
綂兵 數萬與劉豫州恊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權遣周瑜綂兵 隨亮詣豫州併力敗曹明·孫子書校解引類[趙本學]【明萬曆重刻本】统率(16) / 綂率(176)
堅世弟统驍武得衆起兵武都與纂分爭堅遣其將苻雅楊安與益州刺史王
统率 步騎七萬先取仇池進圖寜益雅等次于鷲陝纂率衆五萬距雅晋梁州刺史唐·晋書[房玄齡]【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堅世弟綂驍武得衆起兵武都與纂分争堅遣其將符雅楊安與益州刺史王
綂率 步騎七萬先取仇池進圖寧益雅等次於鷲陜纂率衆五萬距雅晉梁州刺史宋·册府元龜[王欽若]【明刻初印本】垂统(13) / 垂綂(139)
祖德詩賜楊士奇等論之日朕念我仁祖積德累善篤生太祖繼天立極創業
垂统 太宗迅掃奸回再安宗社我皇考恢弘治化增高累厚以固鴻業朕承大位夙明·國朝典彙[徐學聚]【明天啓四年徐與參刻本】觀之佛法之無益於世也明矣其不足信也審矣且天地生成萬物祖宗創業
垂綂 孔子明道立教其功其徳豈佛氏所能髣髴萬一然而京師止設一壇以祀天明·王端毅公奏議[王恕]【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