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1087) U+832C⿱艹在

異體字表(44824)(12290)(4733)

正 字 表()

1. chí, zī, chá

【申集上】【艸字部】:【韻會】仕之切,音馳。【說文】草貌。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茬平。【應劭註】在茬之平地者也。 又【廣韻】側持切,音湽。義同。 又姓。見【集韻】。 又鋤加切,音槎。斫木。【魯語】山不茬蘖。字从艸。◎按茬字,《後漢書》《水經注》皆从仕,宋祁曰:當作荏,今茌茬荏存。茬字从艸作。康熙字典

正字

[] 茬 U+832C

    異體字

    [1] 槎 chá (44824) U+69CE 汉语大字典

    • 茬蘖(36) / 槎蘖(136)

      未祭罝網不布於壄澤鷹隼未擊矰弋不施於徯隧既順時而取物然猶山不茬蘖澤不伐夭蝝魚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順時宣氣蕃阜庶物稸足功用如此之備明·文章辨體彙選[賀復徵]【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張爕任天地無心日以生萬物爲心人能一體天地自能一體萬物是故山不槎蘖澤不伐夭魚禁鯤鯢獸長糜虞諸凡樽節愛養法制禁令禮樂刑政罔非防其淸·(康熙)埔陽志[宋嗣京]【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 茬山(53) / 槎山(782)

      州安德驛七十里至恩縣太平驛七十里至高唐州魚邱驛七十里至茬平縣茬山驛七十里至東阿縣銅城驛五十里至東阿縣舊縣驛六十里至東平縣東原淸·(光緒)續修舒城縣志[吕林鍾]【清光緒二十三年刊本】

      南六十里爾雅云東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 牢山 在縣東九十里 鐡槎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九頂南瞰大海下有水簾洞中有石球十餘潮至明·(嘉靖)寧海州志[李光先]【明嘉靖刻本】

    • 茬櫱(7) / 槎櫱(34)

      若芮以此徵之繫傳云芮芮細皃從艸內聲讀若汭而鋭切 艸皃魯語山不茬櫱從艸在聲仕甾切濟北有茬平縣濟當爲泲郡國志茬平縣屬泲北國應劭曰淸·説文解字句讀[王筠]【清刻本】

      木注云柞音士雅反邪斫木也春秋傳曰山木不槎者左傳無此文魯語山不槎櫱淸·説文解字義證[桂馥]【清同治刻本】

    • 茬港(13) / 槎港(32)

      閣  軍器局在順化門城東隅  黄溪渡公館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茬港渡公舘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旌善亭共八十所  申明亭共八十所淸·(同治)南昌府志[許應鑅]【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充塢西至程村合流又西北十五里入鄱源水按同瞻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横槎港水在縣東有二源東源出牛軛嶺西源出桃溪大小源南流十餘里與東源合淸·方輿考證[許鳴磐]【清濟寧潘氏華鑒閣本】

    [2] 荏 rěn (12290) U+834F 汉语大字典

    • 茬平(330) / 荏平(816)

      上承大河於東阿縣西東逕東阿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臨邑縣與將渠合北逕茬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此段兼錄河水篇鄧里渠鄧里渠所承之大河前漢所無淸·續山東考古録[葉圭綬]【清咸豐元年刻本】

      爲當是從濟入漯從漯入河其濟與漯通之處按水經鄧里渠與將渠合北逕荏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北逕四瀆津注云河水東分濟亦淸·今文尚書經説考[陳喬樅]【清刻左海續集本】

    • 東茬(14) / 東荏(103)

      殷用邦 廣東東莞人由舉人嘉靖二十七年任陞旌徳知縣 劉鋂 山東茬平人由貢嘉靖二十九年任 蘇民牧 浙江餘娷人由舉人嘉靖三十年任明·(嘉靖)徽州府志[河東序]【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殷用邦 廣東東莞人由舉人嘉靖二十七年任陞旌德知縣 劉鋂 山東荏平人由貢嘉靖三十年任 蘇民牧 浙江餘姚人由舉人嘉靖三十年任民國·重修婺源縣志[葛韻芬]【民國十四年刻本】

    [3] 茌 chí (4733) U+830C word2vec

    • 茬平(330) / 茌平(3404)

      元和志濟州冶碻磝城本秦東郡之茬平縣地其城西臨黄河晉宋時為河水所毀移治河北博州界故城在今博州聊淸·漢書地理志補注[吳卓信]【清道光刻本】

      郡縣志濟州治碻磝城本秦東郡之茌平縣地其城西臨黄河晉宋為河水所毁移治河北博州界宋元嘉十一年王宋·通鑒地理通釋[王應麟]【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山茬(60) / 山茌(478)

      三國魏志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茬縣言黃龍見淸·續山東考古録[葉圭綬]【清咸豐元年刻本】

      者天紀星十二月癸巳司空陳羣薨乙未行幸許昌宫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黃龍見茌音仕狸反於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丑之月為正三晋·三國志[陳壽]【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 逕茬(11) / 逕茌(40)

      唐界俗名土河舊志遂謂之徒駭河東北逕于家莊夾灘莊至楊官屯又東北逕茬平境之侯家莊至珍珠廟 高唐境內行六十三里茬平境内行十里 入禹淸·(嘉慶)東昌府志[嵩山]【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唐界俗名土河舊志遂謂之徒駭河東北逕于家莊夾灘莊至楊官屯又東北逕茌平境之侯家莊至珍珠廟 高唐境內行六十三里茌平境内行十里 入禹淸·(光緒)高唐州志[周家齊]【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 東茬(14) / 東茌(209)

      殷用邦 廣東東莞人由舉人嘉靖二十七年任陞旌徳知縣 劉鋂 山東茬平人由貢嘉靖二十九年任 蘇民牧 浙江餘娷人由舉人嘉靖三十年任明·(嘉靖)徽州府志[河東序]【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年陞任 殷用邦 廣東東莞人舉人嘉靖二十七年任陞知縣 劉鋂 山東茌平人貢生嘉靖二十九年任 蘇民牧 浙江餘姚人舉人嘉靖三十年任淸·(康熙)徽州府志[丁廷楗]【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

    • 茬縣(56) / 茌縣(195)

      郡又厯城縣臺縣兖州泰山郡奉高縣地魏志奉高有玉符山又西南境當有茬縣地後漢復爲國永興元年爲郡王廣卒後無熹平三年復爲國魏爲郡正始七淸·續山東考古録[葉圭綬]【清咸豐元年刻本】

      又歷城縣臺縣兗州泰山郡奉高縣地 魏志奉高有玉符山又西南境當有茌縣地 後漢復爲國永興元年爲郡 王廣卒後無 熹平三年復爲國魏爲郡民國·續修歷城縣志[毛承霖]【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 茬山(53) / 茌山(200)

      丘邑跨今縣界春秋諸侯同盟干重丘即此 秦 置花平縣屬東郡以其在茬山之平地故名茬字俗作茌 漢 因之 東漢 和帝永元二年置濟北國割明·(嘉靖)山東通志[陸釴]【明嘉靖刻本】

      愽平置靈縣也茌平縣 郡名茌山 春秋時齊地漢以為縣屬東郡以其在茌山之平地故名俗作茌後漢屬濟北國曹魏屬平原郡晉屬平原國後齊省入聊淸·(嘉慶)東昌府志[嵩山]【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 茬眉(10) / 茌眉(23)

      陽縣子三百戶二年虜攻鍾離文仲擊破之又遣軍主崔孝伯等過淮攻拔虜茬眉戍殺戍主龍得侯及偽陽平太守郭杜羝館陶令張德濮陽令王明時虜攻殺南北朝·南齊書[蕭子顯]【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有縣廟山前有禹會村 茌眉戍 南齊書崔祖思傳軍主崔孝伯過淮攻拔茌眉戍殺戍主龍得侯及僞陽平太守郭杜羝館陶令張德濮陽令王明江南通志淸·(光緒)鳳陽縣志[于萬培]【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 在茬(22) / 在茌(148)

      或曰成重也一重之丘也發干莽曰戢楯范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應劭曰在茬山之平地者也師古曰音仕疑反○宋祁曰茬當作茌東武陽禹治漯水東北漢·漢書[班固]【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東東昌 范 莽曰建睦古廩丘今屬山東曹州 茌平 莽曰功崇應劭曰在茌山之平地者也淸屬山東東昌府茌平縣西二十里古冀丘 東武陽 禹治民國·重修滑縣志[馬子寛]【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 茬港(13) / 茌港(16)

      縣趙家圩一百四十里 以上聶志  西北大路自縣由雲橋鋪六十里至茬港街南昌縣交界東陸大路自縣由牌坊下四十八里至野塘撫州府東鄉縣界淸·(同治)進賢縣志[江璧]【清同治十年刻本】

      進賢縣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至潤溪鎭餘干東鄕互界八十里西至茌港南昌界六十里南至界牌臨川界五十里北至梅溪餘干界一百二十里東南淸·(光緒)江西通志[曾國藩]【清光緒七年刻本】

    • 郡茬(12) / 郡茌(48)

      干縣漢屬東郡晉屬陽平郡劉昫曰唐魏州莘縣漢楊平縣地碻磝城即漢東郡茬平縣故城其西帝即河津謂之碻磝律後魏置濟州于碻磝城杜佑曰碻磝即明·資治通鑒補[嚴衍]【清光緖二年盛氏思補樓活字印本】

      縣地通鑑九十九屯於碻磝津注引劉昫曰莘縣漢陽平縣地碻磝城卽漢東郡茌平縣故城其西南卽河津謂之碻磝津後魏置濟州於碻磝城各本自碻磝城淸·舊唐書校勘記[羅士琳]【清道光懼盈齋刻本】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74376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3 14: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