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12041) U+5B66⿳⺍冖子

異體字表(3822019)(5677) 𡕕(5)

正 字 表()

1. xiáo, xué, bó, bèi

【寅集上】【子字部】:【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音鷽。【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又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又姓。見【姓苑】。 又叶許旣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 又叶後敎切,音效。【傅毅·廸志詩】訓我嘉務,惠我博學。叶上誥。 【正字通】與斆別。○按《書·說命》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爲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註。康熙字典

正字

[] 学 U+5B66

    異體字

    [1] 學 xué, huá, jiào (3822019) U+5B78 中华字海, j2ff

    • 学校(112) / 學校(138632)

      迨月餘覆訉某泣悔自陳願改善釋之卒為良民神木地偏僻既為舉節孝興学校復修邑志去任時紳民餞送塞途有泣下者旋委署孝義廳同知其地故瘠苦民國·臨縣志[胡宗虞]【民國六年鉛印本】

      遷北軍中候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年三十八承黄巾殘破之後修復城邑崇學校設庠序舉賢才顯儒士以彭璆為方正邴原為有道王脩為孝廉告高密縣為晋·三國志[陳壽]【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 学士(2259) / 學士(399752)

      漢語大詞典·學士: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2.泛指普通读书人。3.犹学者。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 提学(75) / 提學(31010)

      漢語大詞典·提學: 官名。 宋 崇宁 二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 金 设提举学校官, 元 有儒学提举司。 明 置提学道。 清 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 学博(35) / 學博(28544)

      漢語大詞典·學博: 唐 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 太学(228) / 太學(97340)

      漢語大詞典·太學: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小学(137) / 小學(71578)

      漢語大詞典·小學: 1.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2. 汉 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3.犹小道。谓琐屑之学。

    • 林学(148) / 林學(51405)

      漢語大詞典·林學: 研究林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一般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更新、林业机具的应用改良、森林经营管理等培育森林方面的科学。广义的林学还包括木材采运和林产品加工等森林工业方面的科学。

      先是上召翰林学士梁灝夜對詢及當世臺閣人物灝曰晁逈篤於詞學盛元敏於吏事上不荅宋·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宣宗夜召翰林學唐·劇談録[康駢]【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直学(55) / 直學(31164)

      前輪林直学士奉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姚煫撰元·甘水仙源録[李道謙]【明正統道藏本】

      京西北路安撫使何志同徽猷閣直學士朝請知淮寧軍府事趙子崧徽猷閣直學士朝奉大夫充江淮荆淛等路置發運充經制使翁彦國奉議郎都水使者榮宋·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清許涵度校刻本】

    • 学者(669) / 學者(194520)

      通愚曰志変作良醫僕輙着此書殊無文墨伹實雖則嘍嘍  其意乃欲使学者通変而已通者正理廣愽觸受咸知変者㝎明根源開發胸臆若只按古調理元·活幼口議[曾世榮]【日本文正鈔本】

      則惑衆去之則害宜故其言若有若無其事若信若不信期於大通而已世之學者宜知其趣焉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擇賢人二曰因民因民所先秦·春秋左傳正義[左秋明]【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2] 斈 xiáo, xué (5677) U+6588 中华字海

    • 学士(2259) / 斈士(629)

      養馬聽馬主乘騎即經宿䭾載私物過五十斤並以不應爲從重論從之翰林学士兼侍讀趙彥若乞京東宮觀差遣詔不許宋·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東坡迁端明翰林侍讀二斈士守礼部尚書時公擇爲御史中丞宋·山谷外集詩注[黄庭堅]【四部叢刊景元刊本】

    • 学校(112) / 斈校(146)

      撫承詔遣員賚帑金放賑歸言山西邑宰清廉爱民者以臨縣杜令為最又崇学校勸農桑政簡刑清民無寃獄而革私派一事尤加詳審召父杜母寧是過耶嚴民國·臨縣志[胡宗虞]【民國六年鉛印本】

      仁宗時武秀以清譽擢為䝉隂今㒷斈校勸農桑民受戴如父母遷山東東路都轉運塩使司去後民為立石明·古今鹺略[汪砢玉]【清鈔本】

    • 博学(149) / 博斈(59)

      以下嘉興         建中    陸 贄     又舉博学宏詞科書判拔萃科翰林          元和   殷堯藩淸·(光緒)嘉興府志[許瑶光]【清光緒五年刊本】

      皇考諱郇以儒學進官至侍御史君方質有氣形貌魁碩長於文詞以進士舉博斈宏詞為校書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監察御史爲幸臣所讒與同輩韓愈李方叔唐·昌黎先生文集[韓愈]【宋蜀本】

    • 学者(669) / 斈者(434)

      難醫百日嬰孩亦難調理前人既有此言豈不盡心䆒竟若也輕易有乎得失学者當知之元·活幼口議[曾世榮]【日本文正鈔本】

      世之斈者不能知易之本遺人事而泥天道其卑者入於象數高者不入於名理自焦延宋·九經疑難[張文伯]【明祁氏澹生堂鈔本】

    • 林学(148) / 林斈(116)

      所養馬聽馬主乘騎即經宿䭾載私物過五十斤並以不應爲從重論從之翰林学士兼侍讀趙彥若乞京東宮觀差遣詔不許宋·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尚書陳公廸右侍郎黄公觀同貢舉前期以考試官為請特命禮部侍郎兼翰林斈士董公綸太常右少卿髙遜志典文衡以綜其事同預較藝者右拾遺朱逄吉明·立齋閑録[宋端儀]【明鈔本】

    • 提学(75) / 提斈(33)

      正文文山自許人即未然彼夢𥧌鑿之也正統中進士厯南郎吏部岀副使提学江西崇寔行黠浮華𠩄次無衡者𣸪文山祠葺白鹿書院修陶侃讀書䑓淸·罪惟録[查繼佐]【四部叢刊三編景手稿本】

      吉爲地官郎尝劾元舅張及代韓司徒草疏劾刘瑾勒歸閑住瑾誅起爲江西提斈副使氣莭凛凛巡按御史江万實尝調待之献吉劾江恃井蛙之見修沐猴之明·磯園稗史[孫繼芳]【涵芬樓秘笈景舊鈔本】

    • 学衍(16) / 斈衍(8)

      曰講儀制㝎講官四員日值二員𠩄講大学衍義及貞觀政要二書不用講章惟各以黄票書𠩄起止預進御座設于文華淸·罪惟録[查繼佐]【四部叢刊三編景手稿本】

      序扵四品之下寫講章官上重聀事也其號日講官者凡四員日輪二貟先大斈衍義次貞覌政要二書皆不用講章惟各以黄票書𠩄起止預進先日内臣設明·孤樹裒談[李默]【明刻本】

    [3] 𡕕 xué (5) U+21555 中华字海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74376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7: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