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 (282331) U+6E9D⿰氵冓
編輯者:jxs
異體字表 沟(733) 冓(2148) 㳰(36) 港(169716)
正 字 表 沟(簡)
1. gōu, gǎng, kòu
【巳集上】【水字部】:【唐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鉤。【說文】水瀆,廣四尺,深四尺。【釋名】田閒之水曰溝。溝,搆也。縱橫相交搆也。【周禮·地官】遂人十夫有溝。 又【爾雅·釋水】水註谷曰溝。 又溝池,城塹也。【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又汗溝,馬中脊也。【齊民要術】相馬法,汗溝欲其深。 又【集韻】古項切,音講。與港同。水分流也。詳港字註。 又【韻補】叶斤於切,音居。【焦氏·易林】馬驚破車,王孫墜溝,身死魂去,離其室廬。康熙字典
正字
[簡] 沟 U+6C9F
異體字
[1] 沟 gōu (733) U+6C9F 异体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岔溝(543) / 岔沟(13)
乾隆九年開挑引巨馬水灌田長十一里新城稻子溝雍正初年在赤土村八
岔溝 水北村諸處營治稻田二十頃二十八畝引巨馬水以資灌漑因地勢高阜汲淸·畿輔安瀾志[王履泰]【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十里 第三區 外
岔沟 村 凉水泉 外岔沟 古馬嶺 在城西一百里 大陽岔村 大陽岔爬寳山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青溝(561) / 青沟(37)
圍 又十里東溝鎭圍 又西南七里益林鎭圍 又西鳳谷村圍 又西南
青溝 鎭圍 城西北三十里洲門集志成圍 城東北六十里東坎鎭圍 又六十淸·(光緒)淮安府志[孫雲錦]【清光緒十年刊本】太平崗 城北四里老偏坡嶺 城西北十里紅廟嶺 城西北四十里
青沟 子嶺 城西北三十二里小營子嶺 城西偏北四十里葫蘆繫子 城西北民國·安圖縣志[陳鴻謨]【民國十八年鉛印本】溝壑(12520) / 沟壑(14)
下也者孟子荅穆公以為凶荒之年而民皆飢餓君之民人老羸者轉落死於
溝壑 之中強壯者又離散之於四方者幾近千人矣而君之倉廩盈實府庫充塞為漢·孟子注疏[趙岐]【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清苦而逸趣自餃農野之夫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市井伹儈不若轉死
沟壑 神骨猶清明·菜根譚[洪自誠]【明刻本】荒溝(553) / 荒沟(18)
荒溝 屯一百六十五里後亮甲山屯一百六十八里礦洞屯一百七十里北大荒溝 屯一百七十二里下窪子屯又楊木林子屯一百七十五里季家屯又七里橋淸·(光緒)吉林通志[李桂林]【清光緖十七年刻本】二個頂子又西行六十里至通溝嶺南分一支為致和嶺又西行七十里至大
荒沟 嶺北分一支為歡喜嶺又西行二十里至小青沟嶺北分一支為關馬墻子之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溝嶺(328) / 沟嶺(16)
城西北四十里產地椒 分水嶺 一在城南四十里一在城北三十里 乾
溝嶺 城西北廿里 榛坡 城西北十五里産榛仁 金真洞 城西北三十里明·(嘉靖)宣府鎮志[欒尚約]【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城東八里昇平嶺 城東北九十里石門嶺 城東北八十五里老西
沟嶺 城東北百五十里五道陽岔 城東北百七十里與吉林和龍延吉兩縣分民國·安圖縣志[陳鴻謨]【民國十八年鉛印本】溝村(2389) / 沟村(16)
庄 仲家山 老魚皮 南嶺村黄門村 煙 頭 河北村 東頭村 西
溝村 河 底 後溝村 䂻頭村 原家庄 柳灣村化家寨 横野村 禪房頭淸·(乾隆)孝義縣志[鄧必安]【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六小學校 第七小學校 地址 東崗村 羊魚頭村 麻線
沟村 河西村 大荒沟村 大青沟村 小青沟村 成立年月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溝河(7134) / 沟河(22)
安撫營田使東至覇州九十里西至順安軍八十里南至莫州三十里北至白
溝河 三十里宋·武經總要[曾公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西南行經丸都山南𪋤繞縣城西南而東南入鴨綠江計長八十餘里麻線
沟河 在城西十里源出大小板石岔南流至沟門入鴨綠江計長五十餘里 以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溝水(9220) / 沟水(21)
師城上枳安陵山民者也又東北為酢溝又東北魯
溝水 出焉役水又東北埿溝水 出焉又東北爲八丈溝又東清水枝津注之水自沈城東流注於役水役水又南北朝·水經注[酈道元]【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南流有大青
沟水 自西北來注又大荒沟小荒沟二水自北來注又西南小青沟水 自北來注夾皮沟水 自東來注又折而西砍椽沟水 自北來注又西南行經丸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樹溝(1112) / 樹沟(6)
分水嶺西西南流左納灣溝河臺馬溝河黑瞎子背河太平川河閙枝溝河梨
樹溝 河水淋河右納小土門河大土門河六道溝河大六道溝河五道溝河大五道淸·大清會典圖[劉啓端]【清光緖石印本】區之間源出天橋溝山麓西北流經七區有龍爪溝蚊子溝二水自東來注梨
樹沟 螞蟻河青沟諸水自南來注經八區折而北流有白馬溝馬駒溝大小荒溝青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道溝(4076) / 道沟(17)
縣入茨河 八文河在縣西四十里通谷河 聶家河在縣西北十二里 五
道溝 在縣西南十里上通沙河亳縣 虎頭岡在城北二里乃北門之屏今無存明·(成化)中都志[柳瑛]【明弘治刻本】北一百五十里源出七十二道河東南流至老龍頭入鴨綠江計長五十里二
道沟 河 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源出本沟裡東南流入鴨綠江頭道沟 河民國·輯安縣志[劉天成]【民國油印本】
[2] 冓 gòu, gōu (2148) U+5193 汉语大字典
邯溝(106) / 邯冓(15)
邯溝 侯偃趙頃王子宣帝時封傳勝度定○今廣平府肥鄉縣有邯溝 城淸·(雍正)畿輔通志[李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王子侯表
邯冓 節侯偃趙頃王子宣帝地節三年封師古曰邯音寒冓音溝 按冓溝古通用淸·漢書地理志補注[吳卓信]【清道光刻本】木溝(510) / 木冓(20)
客曰君子之一窮逹者何也曰犧尊之
木溝 中之斷其爲木分一也摩天之羽㝷丈之飛其爲鳥分一也冕黻之榮韋褐之明·五嶽山人集[黄省曾]【明嘉靖刻本】整船向岸曰檥古謂馬日㫄鐵爲轙義與此整船之檥同也硏之反 葢也從
木冓 聲杜林以爲椽桷之字臣鍇曰葢覆葢屋居也杜林說文字者杜業之子也椽五代·説文解字繫傳[徐鍇]【四部叢刊景述古堂景宋鈔本】
[3] 㳰 gòu, gǎng, gōu (36) U+3CF0 汉语大字典
遼·龍龕手鑒[行均]【高麗大藏本】: 孤木名也二標必遥反舉也丨式也棖直庚反門旁木也又虛耕反揳也法也
元·(至大)金陵新志[張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視宋增損不同田土緫一萬八百五十九畆四十六歩四分六厘二毫五絲
元·(至正)金陵新志[張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增損不同 田土緫一萬八百五十九畆四十六歩四分六厘二毫五絲
明·針方六集[吳崑]【明萬曆程標刻本】: 禾髎
淸·金石萃編[王昶]【清嘉慶十年刻同治錢寳傳等補修本】: 責朞□而□之歴仲春厥功成壯矣□板築興於□□鑿濬於□□□鄣護眞
民國·福山縣志稿[王陵基]【民國二十年鉛印本】: 一闕二字 村東大
[4] 港 gǎng, hòng (169716) U+6E2F word2vec
溝口(2596) / 港口(9606)
溝口 二十五里黄草衝口一百里杜家沙溝口 五十里栢林溝口 七十里西沙溝口 五十里橋上溝口 三十里打柴溝口 二十八里石佛山口二十五里鋪溝口 一明·邊政考[張雨]【明嘉靖刻本】連直瀆北臨大江屬上元縣金陵長寧兩鄉由靖安
港口 至城二十里由石步港口 至城四十里在唐世已曰竹篠港邇時於靖安港口 得偽呉所鑄錠石云呉順宋·(景定)建康志[周應合]【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溝浦(171) / 港浦(910)
不築兩岸堤塘則所導上源之水輻輳而來適為二州之患蓋江水溢入南北
溝浦 而不能徑趨於海故也倘效漢唐以來隄塘之法修築呉松江岸則去水之患宋·吳都文粹[鄭虎臣]【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不築兩㟁隄塘則所導上源之水輻輳而來適為兩州之患蓋江水溢入南北
港浦 而不能徑趨於海故也儻效漢唐以來隄塘之法修築吳淞江㟁則去水之患明·三吳水考[張內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溝瀆(4522) / 港瀆(227)
注善曰鄭元周禮注曰竇孔穴也按説文瀆溝也竇與瀆通此謂開
溝瀆 以分其流也左襄三十年傳伯有自墓門之瀆入徐邈音豆傳以瀆為竇賦文南北朝·文選箋證[蕭統]【清光緖聚軒叢書第五集本】匀其淺深欲水之東往所謂倒行而求及前人者也自古而患之久矣其三穿
港瀆 以分其流即蘇郡婁門至太倉茜涇通流之水名曰婁江寔至和塘接劉家港明·吳中水利全書[張國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水溝(5104) / 水港(3273)
五十里乃儀險要之最地已該把總官部下官兵分布防守自穿心港至急
水溝 止江面三十里該歸仁巡檢領弓兵十八名上與萬壽巡司下與口岸巡司各明·南京都察院志[施沛]【明天啓刻本】里乃𤓰儀險要之最地巳該把總官部下官兵分布防守自穿心港起至急
水港 止江面三十里該歸仁巡檢領弓兵五十名上與萬壽巡司下與口岸巡司各明·武備志[茅元儀]【明天啓刻本】溝灣(127) / 港灣(189)
張莊 距城三十里 前張莊 距城三十一里
溝灣 距城三十一里 朱莊 距城三十一里 後張莊 距城三十二民國·項城縣志[張鎮芳]【清宣統三年石印本】一百一十里 邵家集 距城一百一十里 尚塘集 距城一百一十里
港灣 村 距城一百二十里 展溝集 距城一百二十里 柳庄村 距城一百淸·(嘉慶)鳳臺縣志[李兆洛]【清嘉慶十九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