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6598) U+5E94⿸广⿱⺍一
異體字表 応(51) 應(2384002) 譍(2810) 𠩍(1) 𡄖(16) 𤻮(3) 𧭭(6)
正 字 表 应(簡)
1. yìng, yīng
【卯集上】【心字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𤸰聲。【徐曰】𤸰,鷹字也。本作𤻮,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又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康熙字典
正字
[簡] 应 U+5E94
異體字
[1] 応 yīng, yìng (51) U+5FDC 中华字海
[2] 應 yīng, yìng (2384002) U+61C9 中华字海, j2ff
应援(26) / 應援(11614)
漢語大詞典·應援: 接
应援 助。瑞应(115) / 瑞應(9204)
漢語大詞典·瑞應: 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
瑞应 。应天(96) / 應天(53560)
漢語大詞典·應天: 1.顺
应天 命。2.犹震天。也何其深㦲天地神明照鍳其登路豈偶然㢤安有安有若是之為居上公以
应天 道而里阴阴者耶豫章侯吳美長女入宫貴居妃位本人二次入乱宫禁初被明·孤樹裒談[李默]【明刻本】貞栗其鱗五爲天位故以龍諭貞正也栗危也翰髙也處尊之位正其道實以
應天 時居上戒危故貞栗也鱗甲正定無犯非義故翰于天也測曰龍翰之栗極懼漢·太玄經[揚雄]【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应制(66) / 應制(12346)
漢語大詞典·應制: 1.应诏,应皇帝之命。2.特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亦以称其所作。 南朝 宋 谢庄 有《七夕夜咏牛女
应制 》诗, 唐 上官仪 有《奉和过旧宅应制 》诗。3.应付,制服。不应(375) / 不應(106678)
漢語大詞典·不應: 1.
不应 该。2.不须。3.不是。4.不曾;未尝。5.不知;不顾。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应奉(29) / 應奉(7967)
漢語大詞典·應奉: 1.侍奉。2.指供给。3. 宋 代专为宫廷进奉财赋的官署
应奉 局的省称。应令(34) / 應令(10704)
漢語大詞典·應令: 1.响应诏令。2. 魏 晋 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 晋 王濬 有《祖德
应令 》, 南朝 梁 萧纪 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 》, 唐 贾曾 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 》。参见“ 應2教 ”。无应(28) / 无應(4169)
六四困蒙吝位遠扵刚永秉皆柔而
无应 困于義者也故吝困蒙之吝獨逮實也寔刚也卦之四柔唯四獨逮于刚元·周易通義[黄超然]【明鈔本】无悔字】亡而復有功天下之事苟善處則悔或可以爲功也【本義】隂柔
无應 承乗皆剛宜有悔也而以隂居隂處上之下故得悔亡而以爲卜田之吉占也宋·周易傳義附録[董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应軫(7) / 應軫(934)
汪
应軫 字子宿淅江山阴人少有志操正傳十二年成進士選庶吉士十九年沼將南淸·明季烈臣傳[佚名]【清鈔本】汪
應軫 字子宿山陰人弘治中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武宗南廵率同館舒芬等抗疏明·兩浙名賢録[徐象梅]【明天啓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