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分半分判片半㪵泮胖判别辨别 |
同源字 | piuən分:puan半(文元旁轉) piuən分:phuan判(牉):phian片(幫滂旁紐,文元旁轉) puan半㪵:phuan泮(頖)胖(幫滂旁紐,元部叠韻) phuan判:biat别(阵>)(滂並旁紐,元月對轉) bian辨(辯):biat别(並母雙聲,元月對轉) 《説文》:“分,别也。”《吕氏春秋·仲夏》:“死生分。”注:“分,别也。”《公羊傳·莊公四年》:“師喪分焉。”注:“分,半也。”《荀子·禮論》:“然則何以分之?”注:“分,半也。”《仲尼》:“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注:“分,半也。”《列子·周穆王》:“人生百年,晝夜各分。”注:“分,半也。”《吕氏春秋·貴生》:“六欲分得其宜也。”注:“分,半也。”《禮記·月令》:“死生分。”注:“分,猶半也。”按:“分”的本義是一分爲二,故“分”有“半”義。 《説文》:“半,物中分也。”《漢書·高帝紀上》:“今漢有天下太半。”集注引韋昭:“凡數三分有二爲太半,有一分爲少半。”《李陵傳》:“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集注引如淳:“半,讀曰片。”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 《説文》:“判,分也。”段注:“形聲兼會意。”《廣雅·釋詁一》:“判,分也。”《詩·周頌·訪落》:“繼猶判涣。”傳:“判,分也。”《左傳·莊公三年》:“紀於是乎始判。”注:“判,分也。”《國語·周語中》:“若七德離判,民乃携貳。”注:“判,分也。”《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注:“判,半也。”《考工記·玉人》:“圭琰九寸判。”疏:“判,半也。”《公羊傳·定公八年》:“璋判白。”注:“判,半也。”《周禮·秋官·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注:“判,半分而合者。”《漢書·翟義傳》:“天地判合。”師古曰:“判之言片也。”字亦作“牉”。《楚辭·九章·惜誦》:“背膺牉合以交痛兮。”注:“牉,分也。” 《説文》:“片,判木也,从半木。”段注:“謂一分爲二之木片。”《廣韻》:“片,半也,判也,析木也。” 《説文》:“㪵,量物分半也。从斗,从半,半亦聲。”段注:“量之而分其半,故字从斗半。”《廣韻》:“㪵,五升。”字本作“半”。《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集解引徐廣:“芋,一作半。半,五升器也。”《漢書·項籍傳》:“今歲飢民貧,卒食半菽。”集注引孟康:“半,五升器名也。” 《詩·魯頌·泮水》釋文:“泮,半也。半有水,半無水也。”《通典》引許慎《五經通義》:“泮之言半也。”字亦作“頖”。《獨斷》上:“諸侯曰頖宫。頖言半也。”《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注:“天子辟雍,諸侯頖宫。……頖,半也。諸侯半天子之宫,皆所以立學垂教也。” 《説文》:“胖,半體肉。”《玉篇》:“胖,牲之半體。”《廣雅·釋詁四》:“胖,半也。”《周禮·天官·臘人》:“凡祭祀,共豆脯薦脯膴胖凡腊物。”注:“胖之言片,析肉意也。”大夫注:“胖讀爲判。” 《説文》:“𠛰,分解也。”《廣雅·釋詁一》:“𠛰,分也。”《漢書·張禹傳》:“久之,頗曉其别蓍布卦意。”師古曰:“别,分也。”《大戴禮記·小辨》:“大夫學德别義。”注:“别,猶辨也。”《列子·楊朱》:“我又欲與若别之。”注:“别,猶辨也。” 《小爾雅·廣言》:“辨,别也。”《易·繫辭下》:“辨是與非。”虞注:“辨,别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注:“辨,别也。”《昭公元年》:“男女辨姓。”注:“辨,别也。”《國語·晉語六》:“辨妖祥於謡。”注:“辨,别也。”《周禮·天官·序官》:“辨方正位。”注:“辨,别也。”《莊子·秋水》:“不辨牛馬。”釋文:“辨,别也。”《荀子·非相》:“以其有辨也。”注:“辨,别也。”《議兵》:“禮者,治辨之極也。”注:“辨,别也。”字亦作“辯”。《國語·齊語》:“辯其功苦。”注:“辯,别也。”《吕氏春秋·聽言》:“其有辯乎?”注:“辯,别也。”《淮南子·脩務》:“若白墨之於目辯。”注:“辯,别也。” |
随便看 |
同源字典共收录4349个汉字的同源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