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聚冣聚遒聚湊輳簇聚族聚藪聚叢䕺叢崇 |
同源字 | dzio聚:dzio冣(叠韻) dzio聚:dziu遒(侯幽旁轉) dzio聚:tsok湊輳簇(蔟)(從清旁紐,侯屋對轉) dzio聚:dzok族(侯屋對轉) dzio聚:so藪(從心旁紐,叠韻) dzio聚:dzonɡ叢(樷藂)䕺(侯東對轉) dzonɡ叢:dzhiuəm崇(從牀準雙聲,東侵通轉) 《説文》:“聚,會也。”段注:“《公羊傳》曰:‘聚猶冣也。’注云:‘冣,聚也。’按:冖部曰:‘冣,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 《説文》:“冣,積也。”段注:“冣與聚音義皆同,與曰部之最音義皆别。” 《詩·商頌·長發》:“百禄是遒。”傳:“遒,聚也。” 《管子·君臣上》:“而發於衆心之所聚。”注:“聚,謂同所歸湊。” 《廣雅·釋詁三》:“湊,聚也。”《禮記·檀弓上》“以端長六尺”注:“題湊也。”釋文:“湊,聚也。”《楚辭·九歎·逢紛》:“順波湊而下降。”注:“湊,聚也。”《廣韻》:“湊,水會也,聚也。” 《漢書·叔孫通傳》:“四方輻輳。”師古曰:“輳,聚也,言如車輻之聚於轂也。字或作湊。”按:“湊﹑輳”古入聲字。 《史記·律書》:“泰蔟者,言萬物蔟生也。”《獨斷》:“律中太簇,言萬物始簇而生。”《白虎通·五行》:“簇者,湊也,言萬物始大,湊地而出也。”字又作“蔟”。《廣韻》:“蔟,太蔟,律名。” 《廣雅·釋詁三》:“族,聚也。”《釋言》:“族,湊也。”《莊子·在宥》:“雲氣不待族而雨。”釋文引司馬注:“族,聚也。”《吕氏春秋·辯土》:“是故三以爲族乃多粟。”注:“族,聚也。”《淮南子·要略》:“族鑄大鐘。”注:“族,聚也。”《爾雅·釋木》:“木族生爲灌。”注:“族,聚也。”《白虎通·宗族》:“族者,湊也,聚也。”按:古人聚族而居,故“族﹑聚”同源。 《廣雅·釋詁三》:“叢,聚也。”《吕氏春秋·達鬱》:“而萬災叢至矣。”注:“叢,聚也。”《淮南子·俶真》:“獸走叢薄之中。”注:“聚木曰叢。”《太玄·聚》:“示於叢社。”注:“木聚故稱叢。”字又作“藂”,从艸,聚聲。“聚﹑藂”侯東對轉。 《説文》:“䕺,艸叢生皃。”徐鍇曰:“常叢字不從艸。”段注:“叢,聚也,概言之;䕺則專謂艸。”徐灝曰:“叢﹑䕺古今字。”按:説是。《爾雅·釋魚》﹑釋文引《説文》:“䕺,草衆生也。” 《小爾雅·廣詁》:“崇,叢也。”《廣雅·釋詁三》:“崇,聚也。”《書·酒誥》:“矧曰其敢崇飲。”傳:“崇,聚也。”《左傳·隱公六年》:“芟荑藴崇之。”注:“崇,聚也。” 《説文》:“藪,大澤也。”《爾雅·釋地》:“十藪。”李注:“藪,澤之别名也。”《廣雅·釋地》:“藪,池也。”王念孫曰:“藪之言聚也。草木禽獸之所聚也。”《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在藪。”傳:“藪,澤,禽之府也。”《國語·周語下》:“藪,物之歸也。”《書·武成》:“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疏:“水鍾謂之澤,無水則名藪。”《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疏:“藪是草木積聚之處,近山近澤皆得稱藪。”《楚辭·王逸〈九思·憫上〉》:“逡巡兮圃藪。”注:“藂林曰藪。” |
随便看 |
同源字典共收录4349个汉字的同源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