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鼕」之異體。「
」字僅見《四聲篇海.鼓部》:「
,徒紅切。
或從革。」此字「鼓」從「攴」。「鼓」之篆文,大徐本《說文》作「
」,云:「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從壴,支象其手繫之也。」段注本《說文》則作「
」,釋形為:「從壴,從屮、又;『屮』象
飾,『又』象其手擊之也。」二者略異,依大徐本,隸定作「鼓」,今所通行者;依段注本,則隸定作「
」。從攴之「
」,亦見《說文解字.攴部》:「
,擊鼓也。從攴壴,壴亦聲。」按之字義,「鼓」(
)似為鐘鼓字,「
」似為
瑟字。然「鼓」之甲文或作「
」、「
」、「
」(俱見商承祚之《殷虛文字類編》),金文或作「
」(克鼎),「
」(師
簋),「
」(齊侯壺)(俱見容庚之《金文編》)。是古文中,從「攴」者固有之,即或不從「攴」者,亦象以手持物擊之之形,非若段氏所謂「從屮;屮象
飾」也。故黃以周〈釋
〉曰:「《說文》
部之『
』,為鍾
正字……凡擊其
亦可謂之
。攴部又有『
』字,云『擊
也。從攴壴。』與『
』字下所言同,以明『
』即『
』之重文。」黃氏之言,容或可商,然以二字為重文,信然!
角,甲文作「
」,金文作「
」,篆文作「
」,隸定作「角」,中無下穿者,今字作「角」者,當是筆勢延伸者也,其為一字當可確認。據此,則「
」為「鼕」之異體,殆無可疑,故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