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
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A04786
A04786A04786A04786A04786
字號A04786正字 - 00 - 13 
說文釋形

大徐本:
,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鼔。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鼔:靁鼔八面,靈鼔六面,路鼔四面,鼖鼔、臯鼔、晉鼔皆兩面。」凡鼔之屬皆从鼔。,籀文鼔,从古聲。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工戶切)
,擊鼔也。从攴,从壴,壴亦聲。(公戶切)
段注本:
,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从壴,从屮、又,屮象飾,又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靁八面,靈六面,路四面,鼖、臯、晉面。」凡之屬皆从,籀文,从古。(工戶切)
,擊也。从攴、壴,壴亦聲。讀若屬。(公戶切)

注音ㄍㄨˇ
漢語拼音
釋義

1.  樂器名。一種用皮革蒙覆中空木桶上所製成之打擊樂器。其形有大有小,聲音洪亮。又可用於指揮作戰,以鼓舞士氣。說文解字.鼓部:「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鼔。」禮記樂記:「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宋蘇軾〈教戰守策〉:「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殺伐之際而不。」

2.  敲擊、拍擊、彈奏。如:「鼓掌」、「鼓琴」、「鼓」。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於外。」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

3.  振動。如:「鼓動風潮」。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4.  激勵、使振作。如:「鼓勵」、「鼓舞士氣」。

5.  冶鍊。如:「鼓風爐」。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志五:「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清.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二一四戶部錢法:「康熙二十三年議鼓鑄制錢每文重一錢。」

6.  古時報時單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鼓,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宋蘇軾永遇樂明月如霜詞:「三鼓,鏗然一葉,黯雲驚斷。」

7.  古姓氏。春秋有鼓氏

8.  二一四部首之

A04786
A04786-021
部首筆畫  - 12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文部》。

《中華字海.部》。


A04786
A04786-032-1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中國書法大字典.鼓部》。


A04786
A04786-024
部首筆畫  - 12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鼓部》。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A04786-001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姥韻.鼓字》引〈孫叔敖碑陰〉。

《廣韻.上聲.姥韻》。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鼓」之異體。《說文解字.鼓部》篆作「」,云:「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從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工戶切」。「」之字形,見於《漢隸字源.上聲.姥韻.鼓字》引〈孫叔敖碑陰〉收「」。《隸辨.上聲.姥韻》字注按云:「《廣韻》引《說文》作,從皮。……既曰郭皮甲而出,則字當從皮。」又《廣韻.上聲.姥韻》,亦作鼓。而《字彙.皮部》則以「」為俗「鼓」字。《正字通》亦同。今《異體字手冊.十三畫》鼓,收為俗字。「鼓」、「」既同,故收「」為今楷體正字「鼓」之異體。

A04786
A04786-017
部首筆畫  - 09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皮部》。


A04786
A04786-016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皮部》。

《中華字海.皮部》。

《重訂直音篇.卷七.皮部》。


A04786
A04786-010
部首筆畫  - 12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麌韻.鼓字》引〈唐邠國公功德銘〉。

《干祿字書.上聲》。

《異體字手冊.十三畫》。


A04786
A04786-020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部》。


A04786
A04786-027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立部》。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A04786
A04786-019
部首筆畫  - 10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部》。


A04786
A04786-028
部首筆畫  - 11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豆部》。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A04786
A04786-006
部首筆畫  - 04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姥韻》。

《字彙.革部》。

《異體字手冊.十三畫》。


A04786
A04786-022
部首筆畫  - 04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革部.字》。

《康熙字典.鼓部》。


A04786
A04786-007
部首筆畫  - 04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革部》。

《字彙.革部》。

《中文大辭典.革部》。


A04786
A04786-005-3
部首筆畫  - 05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音鼓義同。「」即「」字,因《龍龕手鑑》中之「革」字本皆作「」。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陳逸玫
內容

「鼓」字以其多以革製,故有從「革」作「」者,如《集韻.上聲.姥韻》即收錄之。另又有增益聲符作「」者,如《玉篇.鼓部》即收「」,言為「鼓」之籀文。爾後又見合「」、「」二字省形而衍新字「」,如《字彙補.革部》:「,音鼓義同。」

《龍龕手鑑.革部》「」字下云:「俗,音鼓。」僅言其音,未明其義。然見其形,當即「」字,因《龍龕手鑑》中之「革」字本皆作「」,故「」當亦收為「鼓」之異體。

A04786
A04786-008
部首筆畫  - 05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革部》。

《漢語大字典.革部》。

《重訂直音篇.卷七.革部》。


A04786-002
部首筆畫  - 0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部》。

《字彙.鼓部》。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鼓」之異體。《說文解字.鼓部》篆作「」,云:「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從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工戶切」。又段注本《說文.攴部》篆作「」,云:「擊也,從壴,壴亦聲。讀若屬」。今擊鼓,楷體正字作「鼓」。「」字見於《龍龕手鑑.攴部》為今字,為正字。《玉篇.鼓部》作「鼓」,云:「姑戶切。瓦為控,革為面,可以擊也」。則字或從支,或從,皆可用為擊鼓之義,殊無別也。《字彙.鼓部》字下注云:「按舞之……鐘鼓之鼓從支,微有不同,然今A01981-003用支,不復用矣」。則《說文》雖分鼓、為二,然見於字書又多以鼓為同一音義之字訓,而今亦通用。且據《異體字例》:「凡鼓形多作」,既以此為《異體字例》之規範,自當收「」為「鼓」之異體。

A04786
A04786-012
部首筆畫  - 0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鼓部.鼓字》引〈齊唐邕寫經碑〉。

《集韻.上聲.姥韻》。

《中華字海.部》。


A04786
A04786-005-1
部首筆畫  - 0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鼓」右偏旁有碑變從「」者。又據《異體字例》,「口」形常隸作「」,故「」字當可推為「鼓」之異體。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陳逸玫
內容

「鼓」本從「壴、支」,然其右偏旁有碑變從「」者。如《金石文字辨異》引〈唐寂照禪師碑〉、《碑別字新編》引〈隋曹禮墓誌〉皆「鼓」作「」。又據《異體字例》,「口」形常隸作「厶」,故《四聲篇海.鼓部》所收「」字雖僅言「音鼓」,但依其字形當可推為「鼓」之異體。

A04786
A04786-011
部首筆畫  - 0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麌韻.鼓字》引〈唐寂照禪師碑〉。


A04786
A04786-015-1
部首筆畫  - 0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鼓字》引〈隋楊居墓誌〉。


A04786
A04786-003
部首筆畫  - 0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麌韻.鼓字》引〈唐竇憲碑〉。

《重訂直音篇.卷四.鼓部》。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鼓」之異體。《說文解字.鼓部》篆作「」。今楷體正字作「鼓」。段注本《說文解字.鼓部》作「」,云:「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從壴從又。飾,又象其手擊之也。工戶切。」又《金石文字辨異.上聲.麌韻》鼓,引〈唐竇憲碑〉收「」字形。故「」之字形,當為《說文》本字,經隸變楷化而得。《重訂直音篇.鼓部》,同鼓。既為同字有據,故收「」為「鼓」之異體。

A04786
A04786-014
部首筆畫  - 0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鼓字》引〈魏元天穆墓誌〉。

《中華字海.部》。


A04786
A04786-009
部首筆畫  - 0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鼓部》。


A04786
A04786-004
部首筆畫  - 0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鼓部.鼓字》。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鼓」之異體。《說文解字.鼓部》「」,云:「籀文鼓,從古聲」。《玉篇.鼓部》鼓,籀文。《集韻.上聲.姥韻》鼓同,籀從古。《類篇.鼓部》鼓,籀作。今《異體字手冊.十三畫》鼓,亦收籀文。故「」之字形,當從籀文楷化而得。「」既為「鼓」之籀文,收為異體也。

A04786
A04786-026
部首筆畫  - 0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異體字手冊.十三畫》。


A04786
A04786-018
部首筆畫  - 0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鼓部》。

《字彙補.鼓部》。


A04786
A04786-023
部首筆畫  - 0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革部.字》。

《四聲篇海.鼓部》。


A04786
A04786-029
部首筆畫  - 06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四.鼓部》。


A04786
A04786-005-2
部首筆畫  - 08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鼓」後人蓋因其製成多以革,故增益形符作「」,復以「鼓」有碑變作「」者,《龍龕》版刻「革」又皆作「」,故據字形研判當可定為「鼓」字異體。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陳逸玫
內容

「鼓」之篆形本從「壴、支」爾,後人蓋因其製成多以革,故增益形符作「」,如《集韻.上聲.姥韻》:「鼓……或從古、或從革。」復以「鼓」有碑變作「」者(按:如《金石文字辨異》引〈唐寂照禪師碑〉),《龍龕》版刻「革」又皆作「」,故其「」字雖僅言「音鼓」,然據字形研判當可定為「鼓」字異體。

A04786
A04786-025
部首筆畫  - 09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鼓部》。


A04786
A04786-005
部首筆畫  - 09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姥韻》。

《字彙.鼓部》。


注音 ㄍㄨˇ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鼓」之異體。《集韻.上聲.姥韻》鼓,古作,籀從古,或從革。《字彙.鼓部》,同鼓。《正字通》同。今《異體字手冊.十三畫》鼓,亦收為或體。「」既為「鼓」之或文,收為異體也。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漢隸字源.上聲.十姥.頁269.左
隸辨
卷三.上聲.十姥.頁375.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上聲.頁9.右
五經文字
壴部.頁82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十姥.果五切.頁339
上聲.十姥.果五切.頁339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十姥.頁50.右
卷三.上聲.十姥.頁50.右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二.鼓部.頁10.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兩字辨似.頁58.左
卷二.正譌.上聲.頁232.左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沽上上聲.頁224.右
檢字表.鼓部.頁302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7: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