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
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
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A04785
字號A04785正字 - 00 - 13 
說文釋形大徐本:,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為貞字。凡之屬皆从。(都挺切)
段注本:,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貞省聲。昔禹收九牧之金,鑄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离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古文以貝為,籀文以為貝。凡之屬皆从。(都挺切)
注音ㄉㄧㄥˇ
漢語拼音dǐng
釋義

1.  古時用以烹煮食物之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  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潘濬陸凱傳.陸凱:「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3.  方、正。同「貞」。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4.  大。如:「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5.  古傳國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之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6.  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鼎」、「鼎輔」

7.  古代烹殺罪人之刑具。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8.  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9.  姓。如宋代有鼎

10.  二一四部首之

A04785
A04785-050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迥韻》。


=>」之異體。

A04785
A04785-016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鼎部.鼎字》引〈唐王進墓誌〉。


A04785
A04785-003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斤部》。

《字彙補.斤部》。

《漢語大字典.斤部》。


A04785
A04785-038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斤部》。

《中華字海.斤部》。


A04785
A04785-041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斤部》。

《中華字海.斤部》。


A04785
A04785-004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斤部》。

《字彙補.斤部》。

《漢語大字典.斤部》。


A04785
A04785-039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精嚴新集大藏音.斤部》。


A04785
A04785-047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斤部》。

《中華字海.斤部》。


A04785
A04785-005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斤部》。

《字彙補.斤部》。

《中文大辭典.斤部》。


A04785
A04785-051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迥韻》。


A04785
A04785-037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斤部》。

《中華字海.斤部》。


A04785
A04785-006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斤部》。

《字彙補.斤部》。

《漢語大字典.斤部》。


A04785
A04785-021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元墓誌〉。


A04785
A04785-022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元襲墓誌〉。


A04785
A04785-049
部首筆畫  - 13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日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斤部》。


A04785
A04785-044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一.上聲.梗韻》。


A04785
A04785-001
部首筆畫  - 05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目部》。


注音 ㄉㄧㄥˇ
漢語拼音 dǐng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鼎」之異體。鼎,大徐本《說文解字.鼎部》:「,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也。」段玉裁以其為「貞省聲」。字之楷化作「鼎」,而「」之形,見於〈漢孫根碑〉及〈漢北海相景君銘〉,為《字彙補.目部》、《康熙字典.目部》、《中文大辭典.目部》、《漢語大字典.目部》所收,按鼎字,〈虢文公鼎〉作「」,故其形乃其來有自,《隸變》則謂「鼎,或省作,變作。」今乃收錄之。

A04785
A04785-011
部首筆畫  - 06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迥韻.鼎字》引〈東魏義橋石像碑〉。


A04785
A04785-008
部首筆畫  - 06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迥韻.鼎字》引〈安平相孫根碑〉。


A04785
A04785-031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隋暴永墓誌〉。


A04785
A04785-015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鼎部.鼎字》引〈唐山陽縣令張君夫人翟氏墓誌〉。


A04785
A04785-035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唐劉通墓誌〉。


A04785
A04785-026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元湛妃王令媛墓誌〉。


A04785
A04785-036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唐王郅墓誌〉。


A04785
A04785-024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乞伏寶墓誌〉。


A04785
A04785-017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鼎部.鼎字》引〈唐齊府直司楊晟墓誌〉。


A04785
A04785-029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隋王世琛墓誌〉。


A04785
A04785-023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元遙墓誌〉。


A04785
A04785-032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隋梁墓誌〉。


A04785
A04785-046
部首筆畫  - 14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斤部》。

《字彙補.斤部》。

《漢語大字典.斤部》。


A04785
A04785-010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迥韻.鼎字》引〈北魏鄭羲碑〉。


A04785
A04785-007
部首筆畫  - 0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三畫》引〈白袍記〉等。

《字彙.鼎部》。

《中文大辭典.鼎部》。


A04785
A04785-042
部首筆畫  - 0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三畫》引〈古今雜劇〉。


A04785
A04785-009
部首筆畫  - 0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迥韻.字》引〈鄭固碑〉。

《中華字海.目部》。


A04785
A04785-048
部首筆畫  - 0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


A04785
A04785-040
部首筆畫  - 0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精嚴新集大藏音.片部》。


A04785
A04785-028
部首筆畫  - 0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隋元禕墓誌〉。


A04785
A04785-043
部首筆畫  - 0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三畫》引〈古今雜劇〉。


A04785
A04785-025
部首筆畫  - 0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富平伯于纂墓誌〉。


A04785
A04785-045
部首筆畫  - 00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加畫者》。


A04785
A04785-013
部首筆畫  - 0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鼎字》引〈魏皇甫驎墓誌〉。

《中華字海.鼎部》。


A04785-002
部首筆畫  - 0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迥韻》。


=>」之異體。

注音 (一)ㄉㄧㄥˇ (二)ㄓㄣ
漢語拼音 (一)dǐng (二)zhēn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

」為「鼎」之異體。鼎,大徐本《說文解字.鼎部》:「,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大以炊也,籀文以鼎為貞字。」段玉裁則以其為「貞省聲」,又云:「古文以貝為鼎。」蓋古無舌上音,古音貞鼎聲母不異,韻又同部,故二字混同。按「」見於《集韻.上聲.迥韻》以其為古文,又見於《類篇.鼎部》、《四聲篇海.鼎部》、《字彙.鼎部》等。《正字通.鼎部》則以其為「貞」之籀文。其為「鼎」之異體當無可疑,以其為貞之異體,亦其來有自。

()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上聲.四十一迥.頁321.左
上聲.四十一迥.頁322.右
隸辨
卷三.上聲.四十一迥.頁450.左
卷六.偏旁.頁876.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鼎部.頁17
新加九經字樣
雜辨部.頁53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辨證.頁45.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四十一迥.都挺切.頁427-428
去聲.四十六徑.丁定切.頁608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四十一迥.頁60.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二.上聲.十八梗.頁551.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三.鼎部.頁4.右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242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上上聲.頁168.左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