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
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A04769
字號A04769正字 - 03 - 15 
說文釋形大徐本:,履黏也。从黍,A00341省聲。A00341,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郎奚切)
段注本:,履黏也。从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郎奚切)
注音ㄌㄧˊ
漢語拼音
釋義

1.  用以黏著之物。《說文解字.黍部》:「黎,履黏也。」

2.  眾多。如:「黎庶」。《書經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3.  天將亮之時。如:「黎明」。《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一夜沒睡,黎明即雇了挂車子在黃河邊伺候,也是十里長亭送別的意思。」

4.  黑色。《荀子.堯問》:「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

5.  年老。《國語吳語》:「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曰:『余令而不違。』夫不違,乃違也。」

6.  古高辛氏與顓頊氏之火官。《國語楚語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漢張衡〈歸田賦〉:「流目眺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

7.  國名。殷商時諸侯國,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長治縣西南。班固〈典引〉:「乘其命,賜彤弧、黃鉞之威,用討韋、顧、之不恪。」

8.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佈於今大陸地區廣東、廣西兩省,而以海南島黎母嶺下人數最多。

9.  姓。如北周時有黎景熙。

A04769
A04769-008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雜部》。

《康熙字典.水部》。

《中華字海.水部》。


#「C06303」另兼正字。

A04769
A04769-013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黎字》引〈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A04769
A04769-018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黎字》引〈漢沛相楊統碑〉。


A04769
A04769-019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黎字》引〈魏元澄妻馮令華墓誌〉。


A04769
A04769-004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禾部》。

《中文大辭典.禾部》。


A04769
A04769-002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黎字》引〈東海廟碑〉。


注音 ㄌㄧ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黎」之異體。「黎」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黍部》作「」,段注本作「」,曰:「履黏也。從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

」字見《漢隸字源.平聲.齊韻》引〈東海廟碑〉,《隸辨.平聲.齊韻》引〈孔宙碑〉並同。按:「黎」從黍,黍之篆文作「」,從禾雨省聲,隸變作「黍」,下從水,而碑文或從「米」,殆「水」、「米」形近故也。今既以「黎」為正,則「」為其異體有徵,故可收。

A04769
A04769-021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黎字》引〈隋羊瑋墓誌〉。


A04769
A04769-027-2
部首筆畫  - 11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原異體字表所收字形作:「」。


A04769
A04769-017
部首筆畫  - 12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黍部.黎字》引〈隋虎賁內郎將明墓誌〉。


A04769-027-1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艸部》。

《集韻考正.卷二.平聲.齊韻》。


#「」另兼正字。
=>」之異體。

A04769
A04769-006
部首筆畫  - 11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邑部》。

《中文大辭典.邑部》。


A04769
A04769-007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備考.邑部》。

《中華字海.黍部》。


=>C14587」之異體。

A04769
A04769-012
部首筆畫  - 02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黎字》引〈東魏敬史君碑〉。


A04769
A04769-016
部首筆畫  - 02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黍部.黎字》引〈魏吳高黎墓誌銘〉。


A04769
A04769-020
部首筆畫  - 02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黎字》引〈魏奚真墓誌〉。


A04769
A04769-027-3
部首筆畫  - 0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原異體字表所收字形作:「」。


A04769
A04769-026
部首筆畫  - 0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


A04769
A04769-027
部首筆畫  - 03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字鑑.平聲.齊韻》。

《彙音寶鑑.居下平聲》


A04769
A04769-025
部首筆畫  - 03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


A04769
A04769-001
部首筆畫  - 03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黍部.字》。


注音 ㄌㄧˊ
漢語拼音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黎」之異體。「黎」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黍部》作「」,段注本作「」,曰:「履黏也。從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

」字見《龍龕手鑑.黍部》,曰:「郎奚反,眾也,又姓。」《玉篇.黍部》則曰:「眾也,亦作『黎』。」按:「履黏」與「眾也」義殊,然經籍多假「黎」為「眾」義,而本義乃晦,段氏注曰:「〈釋詁〉曰:『黎、眾也。』眾之義行而履黏之義癈矣!」說是。又按:「」字當是篆文「」之省變者,與「黎」同而形略異,其為異體信然,故可收。

A04769
A04769-015
部首筆畫  - 04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黎字》引〈唐姜嫄公劉廟碑〉。


A04769
A04769-011
部首筆畫  - 04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齊韻.字》引〈魏受禪表〉。


A04769
A04769-003
部首筆畫  - 04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黎字》引〈漢孔宙碑〉。


=>C18029」之異體。

注音 (二)ㄌㄧˊ (一)ㄋㄧˋ
漢語拼音 (二)lí (一)n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

」為「黎」之異體。「黎」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黍部》作「」,段注本作「」,曰:「履黏也。從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也。」

」字見《碑別字新編.十五畫》引〈漢孔宙碑〉。按:「」字當是篆文「」之楷定者,較「黎」略近初形,今既以省變之「黎」為正,則「」為其異體是也,故可收。

()

=>C18029」之異體。

A04769
A04769-014
部首筆畫  - 04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黎字》引〈唐褚書聖教序〉。


A04769
A04769-009
部首筆畫  - 04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黍部》。

《中文大辭典.黍部》。


A04769
A04769-023
部首筆畫  - 08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黍部》。


A04769
A04769-024
部首筆畫  - 08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隸字源
平聲.十二齊.頁73.左
平聲.十二齊.頁74.右
隸辨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98.左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96.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水部.頁59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六脂.良脂切.頁44
平聲.十二齊.憐題切.頁96
平聲.十二齊.憐題切.頁96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19.左
六書正譌
平聲.八薺韻.頁28.右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三.黍部.頁5.右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189
彙音寶鑑
卷一.嘉下平聲.頁94.右
卷六.居下平聲.頁518.右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54.右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0: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