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穀歉收之荒年。如:「饑荒」、「饑饉」。《說文解字.食部》:「饑,穀不熟為饑。」《左傳.昭公元年》:「雖有饑饉,必有豐年。」《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曹洪》:「時大饑荒,洪將兵在前,先據東平、范,聚糧穀以繼軍。」
2. 餓。通「飢」。《商君書.戰法》:「民倦且饑渴。」《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我們枉自在此忍饑受餓,不若將後面梨園賣了,買匹好馬,幹些本分求財的勾當,卻不快活!」
=>「飢」之異體。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五畫》。
《類篇.食部》。
「飢」為「饑」之異體。「飢」與「饑」本為二字,因音義相近,早已通用,混用不別,應可視之為互為異體。飢,《說文解字.食部》篆體作「」:「餓也,從食几聲。」而又有「」云:「穀不熟為饑,從食幾聲。」《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經典釋文》云:「饑,本或作飢。」《五經文字.食部》謂經典饑或用飢字。而《集韻.平聲.脂韻》及《類篇.食部》則以「飢」字或從幾,以「飢、饑」為一字,後世亦多混用無別,故宜收「飢」為「饑」之異體。
#「飢」另兼正字。
《集韻.平聲.微韻》。
(三)
「」為「饑」之異體。「饑」,《說文解字.食部》篆體作「」,云:「穀不熟為饑,從食幾聲。」《集韻.平聲.微韻》以「饑、、」並列,謂「《說文》穀不熟為饑,古作、。」《類篇.食部》居夷切下云飢「或從乏、從幾。」又云:「、饑又居稀切,《說文》穀不熟。」是皆以「」為「饑」之異體,據此宜予收錄。
#「」另兼正字。
(一)
=>「惄」之異體。
(二)
「」為「饑」之異體。「饑」,《說文解字.食部》篆體作「」,云:「穀不熟為饑,從食幾聲。」《集韻.平聲.微韻》則云:「《說文》穀不熟為饑,古作、。」《類篇.食部》亦以「」為「饑」之古文,後代字典亦以為言,「」為「饑」之異體,應無疑義,宜收。
《宋元以來俗字譜.食部》引〈列女傳〉。
《偏類碑別字.食部.饑字》引〈漢孔彪碑〉。
《玉篇零卷.食部.字》。
《龍龕手鑑.食部》。
《佛教難字字典.食部》。
《字彙.食部》。
《正字通.食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