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ㄅㄠˊ
1. 空中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之冰粒或冰塊,常伴夏季暴雨降下。《說文解字.雨部》:「雹,雨冰也。」《禮記.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穀,道路不通,暴兵來至。」《晉書.卷四.惠帝紀》:「是歲,沛國雨雹,傷麥。」亦稱為「冰雹」、「雹子」。
2. 拍打。同「撲」。《敦煌變文.孟姜女變文》:「姜女自雹哭黃天,只恨賢夫亡太早。」
(二)ㄅㄛˊ,ㄅㄠˊ之又音。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中華字海.雨部》。
《正字通.雨部》。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雨也。從雨包聲。」隸定作「雹」(見《漢隸字源.相府小史夏堪碑》)。「」字始見《四聲篇海.雨部》,曰:「蒲角切,雨水也。」(《康熙字典.雨部》、《中文大辭典.雨部》均引作「雨冰也」)《字彙.雨部》則直言:「同雹。」審視「雹」、「」二字,一從包聲,一從元聲,音本乖隔,唯其形略近,當是形近而訛者也,故《正字通.雨部》「」下曰:「『雹』字之訛,舊註『同雹』,非。」說是也。雖是訛字,然字書已收錄,故《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雨也,從雨包聲,隸定作「雹」。「」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俗字,《四聲篇海.雨部》從之,而《字彙補.雨部》「」下曰:「字之訛。」審視「」之與「雹」,一從光,一從包,形音不類,反與「」形近,或是誤書也,故《字彙補》之言可信。「雹」一誤作「」,再誤作「」,字書偶失,皆以為異體,是以《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為「雹」之異體。「雹」從雨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古文,《四聲篇海.雨部》則曰:「蒲各切,雨冰也。」與「蒲角切」音讀稍異。《字彙補.雨部》則直言:「同雹。」「」、「雹」二字雖同從雨,然其下一從「」,一從「包」,形實不類,《龍龕手鑑》以為「雹」之古文,未詳所出,而字書既已收錄,當可從之,故《異體字字典》可收。
明嘉靖朝鮮歸真寺本《龍龕手鑑.雨部》。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為「雹」之異體。「雹」,雨也,從雨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俗字,《四聲篇海.雨部》從之,《字彙補.雨部》「」下曰:「音雹,雨氷也。」以之為同音字也。審視「雹、「」二字,形實不類,當如《龍龕手鑑》所載,乃傳寫之俗字,字書錄而有徵,故可收。
「」為「雹」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雹,雨也。從雨包聲。,古文雹如此。」古文下從三「」,段注:「象其磊磊之形。」即象冰雹眾多之狀也。其形與「太陽」之「日」形似,故《龍龕手鑑.雨部》乃楷變作「」,誤從三「日」矣!是以古文形變之「」為「雹」之異體,信而有徵,故可收。
《四聲篇海.雨部》。
「」為「雹」之異體。「雹」之古文,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作「」,從三「」,象冰雹磊磊之形,與「太陽」之「日」近似,故楷變作「」(見《龍龕手鑑.雨部》)。「」字始見《四聲篇海.雨部》,曰:「步角切。古文雹字也。」《字彙補.雨部》從之。此字當是由「」字形變而成者,將「日」易為「田」,復又顛倒其形作「」。此字由《說文》古文「」形變作「」,再變作「」,為「雹」之異體,故可收。
《字彙補.雨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雨部》。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四聲篇海.雨部》云:「,音雹。」而《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重訂直音篇.雨部》亦云:「,同雹。」然則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雨也,從雨包聲。雨者,即今所謂「下冰雹」也。從雨,示如雨下之貌;從包;狀冰雹落地之聲。則「雹」乃狀聲之形聲字,「從雨包聲」,形義已足。「」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以為「雹」之古文,《四聲篇海》、《字彙補》均從之。「雹」從一雨已足,「」則從三雨,無非明其如雨下之貌耳,並無他意,實為重形俗體也。字書錄之以為「雹」之異體已久,故可收。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四聲篇海.雨部》云:「,白角切。」而《中華字海.雨部》則云:「,同雹。字見《篇海》。」按《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於是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明嘉靖朝鮮歸真寺本《龍龕手鑑.雨部》云:「雹,正;,古。」又《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於是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