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A04474
A04474
字號A04474正字 - 05 - 13 
說文釋形大徐本:,雨冰也。从雨,包聲。,古文雹。(蒲角切)
段注本:,雨冰也。从雨,包聲。,古文雹如此。(蒲角切)
注音(一)ㄅㄠˊ (二)ㄅㄛˊ
漢語拼音(一)báo (二)bó
釋義

()ㄅㄠˊ

1.  空中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之冰粒或冰塊,常伴夏季暴雨降下。《說文解字.雨部》:「雹,雨冰也。」《禮記.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穀,道路不通,暴兵來至。」《晉書.卷四.惠帝紀》:「是歲,沛國雨雹,傷麥。亦稱為「冰雹」、「雹子」

2.  拍打。「撲」。《敦煌變文.孟姜女變文》:「姜女自雹哭黃天,只恨賢夫亡太早。」

()ㄅㄛˊ,ㄅㄠˊ之又音。

A04474
A04474-009
部首筆畫  - 03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中華字海.雨部》。


A04474
A04474-001
部首筆畫  - 04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雨也。從雨包聲。」隸定作「雹」(見《漢隸字源.相府小史夏堪碑》)。「」字始見《四聲篇海.雨部》,曰:「蒲角切,雨水也。」(《康熙字典.雨部》、《中文大辭典.雨部》均引作「雨冰也」)《字彙.雨部》則直言:「同雹。」審視「雹」、「」二字,一從包聲,一從元聲,音本乖隔,唯其形略近,當是形近而訛者也,故《正字通.雨部》「」下曰:「『雹』字之訛,舊註『同雹』,非。」說是也。雖是訛字,然字書已收錄,故《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A04474
A04474-002
部首筆畫  - 06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雨也,從雨包聲,隸定作「雹」。「」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俗字,《四聲篇海.雨部》從之,而《字彙補.雨部》「」下曰:「字之訛。」審視「」之與「雹」,一從光,一從包,形音不類,反與「」形近,或是誤書也,故《字彙補》之言可信。「雹」一誤作「」,再誤作「」,字書偶失,皆以為異體,是以《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A04474
A04474-003-1
部首筆畫  - 09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從雨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古文,《四聲篇海.雨部》則曰:「蒲各切,雨冰也。」與「蒲角切」音讀稍異。《字彙補.雨部》則直言:「同雹。」「」、「雹」二字雖同從雨,然其下一從「」,一從「包」,形實不類,《龍龕手鑑》以為「雹」之古文,未詳所出,而字書既已收錄,當可從之,故《異體字字典》可收。

A04474
A04474-008
部首筆畫  - 10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明嘉靖朝鮮歸真寺本《龍龕手鑑.雨部》。

《中華字海.雨部》。


A04474
A04474-015-1
部首筆畫  - 10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A04474
A04474-004-1
部首筆畫  - 11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雨也,從雨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為「雹」之俗字,《四聲篇海.雨部》從之,《字彙補.雨部》「」下曰:「音雹,雨也。」以之為同音字也。審視「雹、「」二字,形實不類,當如《龍龕手鑑》所載,乃傳寫之俗字,字書錄而有徵,故可收。

A04474
A04474-005-1
部首筆畫  - 12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雹,雨也。從雨包聲。,古文雹如此。」古文下從三「」,段注:「象其磊磊之形。」即象冰雹眾多之狀也。其形與「太陽」之「日」形似,故《龍龕手鑑.雨部》乃楷變作「」,誤從三「日」矣!是以古文形變之「」為「雹」之異體,信而有徵,故可收。

A04474
A04474-006-1
部首筆畫  - 14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之古文,段注本《說文解字.雨部》作「」,從三「」,象冰雹磊磊之形,與「太陽」之「日」近似,故楷變作「」(見《龍龕手鑑.雨部》)。「」字始見《四聲篇海.雨部》,曰:「步角切。古文雹字也。」《字彙補.雨部》從之。此字當是由「」字形變而成者,將「日」易為「田」,復又顛倒其形作「」。此字由《說文》古文「」形變作「」,再變作「」,為「雹」之異體,故可收。

A04474
A04474-014-1
部首筆畫  - 15 - 2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A04474
A04474-013-1
部首筆畫  - 17 - 2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A04474
A04474-018
部首筆畫  - 20 - 2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雨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四聲篇海.雨部》云:「,音雹。」而《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重訂直音篇.雨部》亦云:「,同雹。」然則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A04474
A04474-007-1
部首筆畫  - 21 - 29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之篆文作「」,雨也,從雨包聲。雨者,即今所謂「下冰雹」也。從雨,示如雨下之貌;從包;狀冰雹落地之聲。則「雹」乃狀聲之形聲字,「從雨包聲」,形義已足。「」字始見《龍龕手鑑.雨部》,以為「雹」之古文,《四聲篇海》、《字彙補》均從之。「雹」從一雨已足,「」則從三雨,無非明其如雨下之貌耳,並無他意,實為重形俗體也。字書錄之以為「雹」之異體已久,故可收。

A04474
A04474-020
部首筆畫  - 31 - 3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四聲篇海.雨部》云:「,白角切。」而《中華字海.雨部》則云:「,同雹。字見《篇海》。」按《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於是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A04474
A04474-019
部首筆畫  - 31 - 39 
內容

〔關鍵文獻〕

明嘉靖朝鮮歸真寺本《龍龕手鑑.雨部》。

《字彙補.雨部》。


注音 (1)ㄅㄛˊ (2)ㄅㄠˊ
漢語拼音 (1)bó (2)bá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雹」之異體。雹,《說文解字.雨部》作「」,云:「雨冰也。從雨包聲。」今考明嘉靖朝鮮歸真寺本《龍龕手鑑.雨部》云:「雹,正;,古。」又《字彙補.雨部》云:「,古雹字。又作。」於是可以推知「」字與「雹」無別,而可以收為其異體也。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五.入聲.四覺.頁663.右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入聲.二沃.蒲沃切.頁650
入聲.四覺.弼角切.頁659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彙音寶鑑
卷五.交下入聲.頁430.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5: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