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陮隗」:高峻貌。段注本《說文解字. 部》:「隗,陮隗也。」《廣韻.上聲.賄韻》:「 (隗),陮隗,高也。」《正字通.阜部》:「隗,隗訓陮隗也。……《說文.山部》有崔嵬,高義,當从山。」《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駮交錯而曼衍兮, 隗虖其相嬰。」唐.顏師古.注:「 隗,猶崔嵬。」亦作「 隗」、「崔嵬」、「崔巍」。 2. 傾頹、倒塌。晉.戴逵〈酒讚〉:「醇醪之興,與理不乖。古人既陶,至樂乃開。有客乘之,隗若山頽。」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3. 姓。如漢代有隗囂。《廣韻.上聲.賄韻》:「 (隗),亦姓,出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