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遮斷、阻塞。如:「阻隔」。《說文解字.阜部》:「隔,障也。」《後漢書.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鄭弘》:「帝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閒。」《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2. 指空間或時間之距離。《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今江都隔遠,後期奈何?」《老殘遊記》第一回:「相隔不過一點鐘之久,那船來得業已甚近。」
3. 改變、變異。《續漢書志.第二三.郡國志五》:「稱號遷隔,封割糾紛。」
〔關鍵文獻〕
《字彙補.片部》。
《康熙字典.備考.片部》。
「」為「隔」之異體。隔,《說文解字.部》:「,障也。從,聲。」段注本《說文》篆文作「」,訓作「塞也」。由篆文楷化作「」。《字彙補.片部》:「,古客切。音革。義與同。」《康熙字典.備考.片部》:「,《篇海類編》同隔。」《中文大辭典.片部》:「,與同。《篇海類編》:,同。」所引字稍異。按形符「隔」從,蓋以土山為塞為障也;「」從片,蓋以木片為塞為障也。會意可得。故「」可為「隔」之異體。
《重訂直音篇.卷七.片部》。
《四聲篇海.阜部》。
《字彙.阜部》。
《異體字手冊.十三畫》。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唐宇文琬墓誌〉。
《偏類碑別字.阜部.隔字》引〈魏王悅郭夫人墓誌〉。
《隸辨.入聲.麥韻.字》引〈樊敏碑〉。
《龍龕手鑑.阜部》。
「」為「隔」之異體。隔,《說文解字.部》:「,障也。從,聲。」段注本《說文解字.部》:「,塞也。從,鬲聲。」《隸辨.入聲.麥韻》引〈樊敏碑〉字作「」,隸變作「」。《龍龕手鑑.阜部》:「,音革。障也。隈界也。」按《異體字例》,凡鬲形多作。故可定「」為「隔」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隋姜明墓誌〉。
《類篇.阜部》。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齊□□殘造象〉。
《說文.阜部》。
《玉篇.阜部.字》。
「」為「隔」之異體。隔,《說文解字.阜部》:「,障也。從,聲。」既云「聲」,故字可作「」。段氏將「障也」改作「塞也」。《玉篇.阜部》字作「」,云:「塞也,障也。」《廣韻.入聲.麥韻》:「,塞也。」惟《彙音寶鑑.經上入聲》字作「隔」,云:「塞也,障也。」《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字並作「隔」。按《異體字例》,凡鬲形多作。故「」可為「隔」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遼馬直温妻張氏墓誌〉。
《玉篇零卷.阜部.字》。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唐畫贊碑陰〉。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隔字》引〈魏元晫墓誌〉。
《偏類碑別字.阜部.隔字》引〈齊等慈寺造塔殘記〉。
《偏類碑別字.阜部.隔字》引〈隋諸葛子恆造象記〉。
《中華字海.阜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