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A04432
A04432A04432
字號A04432正字 - 09 - 12 
說文釋形,高、明也。从,易聲。(與章切)
,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貌。(與章切)
注音ㄧㄤˊ
漢語拼音yáng
釋義

1.  山之南面或水之北面。《說文解字.阜部》「陽」字清.段玉裁.注:「山南曰陽,故从阜。」《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詩經.大雅.大明》:「在洽之陽,在渭之涘。」唐.孔穎達.正義:「水北曰陽。」《山海經.南山經》:「基山,其多玉,其陰多怪木。」《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亦泛指南邊。《管子.輕重丁》:「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史記.卷五.秦本紀》:「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唐.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其後遷城之陽也。」宋.王安石〈和吳御史汴渠〉詩:「夷門築天都,橫帶國之陽」

2.  向陽處。《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唐.賈公彥.疏:「此欲斬轂之時,先就樹刻之,記識其向日為陽,背日為陰之處。」宋.王安石〈北山道人栽松〉詩:「陽坡風暖雪初融,度谷遙看積翠重。」

3.  太陽。如:「朝陽」。《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漢.毛亨.傳:「陽,日也。」晉.張協〈雜詩〉一○首之二:「浮陽映翠林,迴飇扇綠竹。」南朝宋.謝瞻〈王撫軍庾西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頹照通津,夕陰曖平陸。」亦指正午。《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4.  正面、前面。如:「碑陽」。《周禮.春官.卜師》:「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漢.鄭玄.注:「陰後弇也,陽前弇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五.錢面》:「自昔之錢,有字處為陰,無字處為陽。」清.袁枚《子不語.卷二.關神斷獄》:「村有關神廟,請往擲環珓卜之,卦陰者婦人竊,卦陽者男子竊。」

5.  凸出,多用於雕刻之圖形、文字凸出。如:「陽刻」。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七.古銅器》:「三代用陰識,謂之偃蹇字,其字凹入也。漢以來,或用陽識,其字凸。」《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

6.  明亮、鮮明。同「昜」。《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7.  生存、活著。亦指人世間。與「陰」相對。如:「回陽」。《莊子.齊物論》:「近死之心,莫使復陽。」唐.陸德明.釋文:「陽,謂生也。」晉.陶淵明〈雜詩〉一二首之三:「日月有環周,我去不再陽。」《元曲選.碧桃花.第一折》:「我本是徐碧桃,不幸辭世,為陽壽未盡,一靈不散。」《西遊記》第三七回:「你陰司裡既沒本事告他,卻來我陽世間作甚?」《紅樓夢》第四三回:「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雖然陰陽間隔,既是知己之間,時常來望候二爺,未嘗不可。」

8.  中國古代哲學區分事物為二對立面之其中一面。後亦泛指對立事物之其一。與「陰」相對。如:「陰陽五行」、「陽平調」、「陰陽對轉」、「陽聲韻」。《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東周戰國.宋玉〈小言賦〉:「且一陰一陽,道之所貴,小往大來,剝復之類也。」《朱子語類.卷一.太極天地上》:「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而今世界盛行男色,久已顛倒陰陽,那見得兩男便嫁娶不得?」《幼學瓊林.卷二.夫婦類》:「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9.  以表示帶正電。如:「陽電」、「陽極」、「陽離子」。

10.  陰曆十月之別名。《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爾雅.釋天》:「十月為陽。」

11.  奇數。漢.班固《白虎通.卷九.嫁娶》:「陽數奇,陰數偶。」

12.  偽裝、表面上。通「佯」。如:「陽奉陰違」。《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13.  姓。如宋代有陽昌朝。

A04432
A04432-001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六書正.平聲.陽唐韻》。


=>」之異體。

注音 (一)ㄧㄤˊ (二)ㄧㄤˊ
漢語拼音 (一)yáng (二)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六書正.平聲.陽韻》:「:余章切,气之輕清屬天者也。從日從一勿,日為太昜之精,一者地也,日出地上昜气舒展,勿象气壹之狀,後人用陽,從A04401-003,乃山南水北也。」實則「」即「昜」字,按昜:大徐本《說文解字.勿部》:「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貌。與章切。」段注本《說文解字.勿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昜廢矣。」今收陽為常用正字,則本字昜可列為異體。

()

=>」之異體。

A04432-002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日部》。


#「」另兼正字。

注音 ㄧㄤˊ #ㄖˋ
漢語拼音 yáng #rì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字彙.气部》:「:同陽。」《正字通.日部》:「:俗陽字。」《康熙字典.气部》:「:正字通:俗陽字。本作昜。」《漢語大字典.气部》:「:同陽。正字通气部::俗陽字;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淅江四.分野》:『天下山河之象存乎爾界,而以星辰河漢別其升降,配以古今輿地,是曰分野。』」故為陽之異體。


#「」另兼正字。
A04432
A04432-012-1
部首筆畫  - 13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目部》。

《康熙字典.備考.目部》。

覈諸《經典文字辨證書》云:「昜,正;,俗。」然則可以推知「」字當係「」字之俗書。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陽」之異體。陽,《說文解字.A04401-003部》作「」,云:「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今考《龍龕手鑑.目部》云:「,古文,音陽。」而《康熙字典.備考.目部》則云:「,《龍龕》同陽。」字形與此小異,說解亦未盡同。按《四聲篇海.目部》云:「,古文陽字。」《字彙補.目部》云:「,同陽。」亦皆從「昜」。覈諸《經典文字辨證書》云:「昜,正;俗。」又《漢隸字源.平聲.陽韻》所引〈成陽靈臺碑〉、〈周憬功勳碑〉等「陽」字皆作「」。然則可以推知「」字當係「」字之俗書,而可以收為「陽」字之異體無訛。

A04432
A04432-003
部首筆畫  - 14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目部》。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龍龕手鏡.目部》:「:古文,音陽。」《字彙補.目部》:「,同陽。」《康熙字典.備考.目部》:「:龍龕同陽。」《中文大辭典.目部》引同《康熙字典.備考.目部》;《漢語大字典.目部》:「:同陽。《改併四聲篇海.目部》引《龍龕手鑑》::古文陽字。」可收。

A04432-004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阜部》。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四聲篇海.阜部》:「:音陽。」《字彙.阜部》:「:俗陽字。」《正字通.阜部》:「俗陽字,皆可刪。」《康熙字典.阜部》引《字彙》同;《中文大辭典.阜部》亦同;《漢語大字典.阜部》:「:同陽。《篇海類編.地理類.阜部》:『,俗陽字。』清阮元《疇人傳.周琮》:『進退于此,取儀刑焉。』」《佛教難字字典.阜部》陽下亦收字,可收。

A04432-005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時俗杜撰字》。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字學三正.體製上.時俗杜撰字》:「陽:俗作。」《康熙字典.阜部》:「,與陽同,見《字彙補》字註。」《中文大辭典.阜部》:「:與陽同。《字彙補》同陽。」《漢語大字典.阜部》:「,同陽。《字彙補.阜部》註:『道藏有字,與陽同。』《宋元以來俗字譜》:陽,《通俗小說》、《白袍記》、《目蓮記》等均作。」又為陽之簡化字。見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收。

A04432
A04432-006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阜部》。


=>」之異體。

注音 (二)ㄧㄤˊ (一)ㄕㄢˇ
漢語拼音 (二)yáng (一)shǎn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字彙補.阜部》:「:與陽同,昌黎子作。又:《道藏》有等字皆與陽同,附記于此。」《康熙字典.阜部》:「:《字彙補》與陽同。《五音集韻》俗用字體也,昌黎子添之。又《字彙補》道藏有等字皆與陽同,附記於此。」《漢語大字典.阜部》:「(二)《五音集韻》與章切;同陽,《五音集韻.陽韻》:『,出《道經》。』《字彙補.阜部》與陽同。」可收。

()

=>」之異體。

A04432
A04432-017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陽字》引〈魏元融墓誌〉。


A04432
A04432-010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陽韻.陽字》引〈韓造孔廟禮器碑〉。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漢隸字源.平聲.陽韻》引〈韓造孔廟禮器碑〉之碑陰陽字作;《隸辨.平聲.陽韻》引〈韓碑〉:「三吐圖,按:《說文》陽從昜,昜從日一勿,與易字不同,易上從日,碑從易訛。」又《偏類碑別字.阜部》:陽字下收〈漢韓碑〉及〈李如願墓誌〉有陽字。《佛教難字字典.阜部》亦收,《佩觿.卷中》:「昜,易:上余章翻、光也;下者亦,變也。」辨其不同,而自漢隸、碑別字等書均收,可從。

A04432
A04432-009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陽韻.陽字》引〈成陽靈臺碑〉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隸書陽字右上日字往往不封口即寫下筆一長橫,形成省筆。如《漢隸字源.平聲.陽韻》引〈成陽靈臺碑〉、〈張公神碑〉、〈司隸校尉楊君石門頌〉等,不一而足。黎本《玉篇零卷.阜部》,陽之領頭字、《敦煌俗字譜.阜部》以及《字學三正.體製上.時俗杜撰字》陽之領頭字,均如此作。可收。

A04432
A04432-017-1
部首筆畫  - 08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陽韻.陽字》引〈周憬功勳銘〉。


A04432
A04432-01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陽韻》。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集韻.平聲.陽韻》;《類篇.A04401-003部》,陽之領頭字均「」,《四聲篇海.阜部》陽亦作「」,或隸書楷化後圖其美觀,而形成變體,古字書既不細分,今可從,然究不足以為典要。

A04432
A04432-016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陽字》引〈魏元維墓誌〉。


A04432
A04432-007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阜部》。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字彙補.阜部》:「:古文陽字乾坤鑿度:元皇分雖測問,術.行大旨也。」《康熙字典.阜部》、《中文大辭典.阜部》、《漢語大字典.阜部》,均收同《字彙補》,可收。

A04432
A04432-008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阜部》。


注音 ㄧㄤˊ
漢語拼音 yáng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康熙字典.阜部》:「:篇海,同陽。」《中文大辭典.阜部》同。《漢語大字典.阜部》:「:同陽。《改併四聲篇海.阜部》,引餘文:與陽同。」可收。

A04432
A04432-012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陽韻》。


=>」之異體。

注音 (二)ㄧㄤˊ (一)(1)ㄌㄧㄡˋ (2)ㄌㄨˋ
漢語拼音 (二)yáng (一)(1)liù (2)lù
研訂者 李殿魁
內容

()

」為「陽」之異體。《說文解字.A04401-003部》:「陽:高明也。從A04401-003昜聲,與章切。」《集韻.平聲.陽韻》:「陽:余章切,《說文》:高明也。又姓。古作。」《類篇.A04401-003部》:「陽:余章切,《說文》:高明也。又姓。古作。臣光按:《說文》:古文陸字,力竹反,疑《集韻》之誤。」方成珪《集韻考正.平聲.陽韻》,注:「《說文》:高明也,古作。按:係古文陸,力竹反,非陽字古文,溫公曾斥其誤。」按:除《康熙字典》外,其餘字書均未收,《集韻》本不可從。今依所訂體例,有書證則可收。

()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十陽.頁162.右
隸辨
卷二.平聲.十陽.頁221.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A04401-003部.頁45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中.頁30.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陽.余章切.頁211
平聲.十陽.余章切.頁211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二.平聲.十陽.頁33.左
六書正譌
平聲.七陽唐韻.頁54.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十七陽.頁546.上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三.勿部.頁22.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偏旁相似.頁166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176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下入聲.頁338.右
卷四.姜下平聲.頁350.右
卷四.姜下平聲.頁350.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二.平聲.十三陽.頁103.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