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ㄌㄧㄝˋ 1. 摺骨而殺之。《說文解字.辵部》:「邋,搚也。」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邋,拹也。」《說文解字.手部》「拹」字:「拹,摺也。」清.段玉裁.注:「《公羊傳》曰:『使公子彭生送桓公於其乘馬,拹幹而殺之。幹者脅骨也。』」 2. 「邋邋」:旌旗搖動貌。《字彙補.辵部》:「邋,旌旗動搖貌。」《古文苑.卷一.周宣王石鼓文》:「君子員員,邋邋員斿。」 3. 踐踏、踰越。同「躐」。清.毛奇齡〈復陸雅坪編修問降一等書〉:「夫闌階邋級與堂上通呼吸,已屬怪事,而況限之在降階一等之地。」 (二)ㄌㄚˊ 「邋遢」: (1) 行事不慎重。亦指不整潔。《廣韻.入聲.盍韻》「遢」字:「遢,邋遢,不謹事。」或讀為ㄌㄚ .ㄊㄚ。 (2) 行貌。《集韻.入聲.盍韻》「遢」字:「遢,邋遢,行皃(貌)。」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眼見得路迢遙、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風瘦馬。」或讀為ㄌㄚ .ㄊㄚ。 (3) 極為疲累、渾身無力。《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你們瞧著罷,回來到了這裡,橫豎也邋遢了!」或讀為ㄌㄚ .ㄊㄚ。 =>「躐」之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