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A04159
A04159A04159A04159
字號A04159正字 - 09 - 13 
說文釋形大徐本:,所行道也。从辵,从。一達謂之道。,古文道,从、寸。(徒皓切)
段注本:,所行道也。从辵、首。一達謂之道。,古文道,从首、寸。(徒皓切)
注音ㄉㄠˋ
漢語拼音dào
釋義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說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北魏.酈元《水經注.沔水注》:「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拉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登陟二里有餘。」

2.  路程、行程。《孫子.軍爭》:「日夜不處,倍道兼行。」《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魯肅》:「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3.  取道、經過。《新唐書.卷二二五.逆臣列傳下.黃巢》:「檄關戍曰:『吾道淮南,逐高駢如鼠走穴,爾無拒我!』」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4.  引導、指引。通「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

5.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6.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呂氏春秋.開春論.愛類》:「利民豈一哉?當其時而已矣!」

7.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續孽海花》第三四回:「他的替工趙大,伺候牲口的門兒也狠精。」

8.  宇宙萬物之本源、本體。《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第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9.  真理、規律。《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10.  仁義德行。《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論語.衛靈公》:「君子謀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

11.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唐.劉禹錫〈學阮公體〉詩三首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

12.  舊指國君賢明、政治清明。《左傳.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論語.泰伯》:「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3.  幫派、教派。如:「黑道」、「白道」、「一貫道」。

14.  指道家,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先秦時期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後亦指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如:「儒、道、法、墨」。

15.  指道教,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之宗教。相傳創於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亦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於蜀郡,後經弟子廣佈,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於全國。

16.  道士。如:「老道」、「一僧一道」。《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貧是玄武殿裡士何正寅,昨夜夢見玄帝」《紅樓夢》第七○回:「賈璉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不斷做佛事。」

17.  宗教之教義、或學術之義理。如:「學道」、「布道」。南朝陳.文帝〈大通方廣懺文〉:「聞名者離塵,受持者得。」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授業、解惑也。」

18.  說、講述。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也。』」

19.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唐.杜甫〈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一二首之四:「不諸公無表來,茫然庶事遣人猜。」《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20.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老殘遊記》第四回:「老殘拿茶壼,替他倒了碗茶。那人連忙立起,請了個安,謝。」《紅樓夢》第四五回:「鳳姐兒等忙站起來笑:『大娘坐。』又都給他喜。」

21.  名詞後綴。如:「味道」、「勁道」、「地道」。

22.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

(1)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今之省。

(2)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23.  量詞:

(1)   計算條狀物之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正看間,忽見一道金光,從地而起。」《紅樓夢》第五回:「因二人攜手出去遊頑之時,忽至一個所在,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並無橋樑可通。」

(2)   計算有出入口設施之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紅樓夢》第二六回:「又進一道碧紗櫥,只見小小一張填漆床上,懸著大紅銷金撒花帳子。」《紅樓夢》第六二回:「寶玉忙說:『這一道門何必關?又沒多的人走。』」

(3)   計算題目、命令等之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紅樓夢》第二三回:「想畢,遂命太監夏忠到榮國府來下一道諭,命寶釵等只管在園中居住,不可禁約封錮,命寶玉仍隨進去讀書。」

(4)   計算工作次數之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歎苦歌》:「租種二畝田,要交十道捐。」

(5)   計算菜餚之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紅樓夢》第五三回:「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了,按次傳至階上賈敬手中。」《鏡花緣》第七八回:「丫環送了酒,上了幾道菜。」

24.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A04159
A04159-005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一.口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說文解字.辵部》作「」,云:「所行道也。從辵從。」隸變作「」,或省作「道」,標準字體以「道」為正字。今考《字彙補.口部》云:「,同。」又引《集韻》云:「,與道同。」《重訂直音篇.口部》則云:「,《說文》並道字。」按「道」字有「說」義,故俗又加「口」而為「」、為「」,然則「」字可以收為「道」字之異體無訛。

A04159-00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首寸。」今楷定通作「道」(《玉篇.辵部》)。「」字見《偏類碑別字.辵部》引〈隋楊居墓誌〉。又《集韻.上聲.皓韻》:「:說也。通作道。」蓋「道」字後世有「稱道」之義,「稱道」必用口,故或加形旁「口」耳,其意義亦僅限於「說也」一義。據此,「」為「道」之異體,可從。

A04159
A04159-020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寸部》。

《中華字海.寸部》。

《重訂直音篇.卷七.寸部》。


A04159
A04159-002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首寸。」今楷定通作「道」(《玉篇.辵部》)。「」字見《集韻.上聲.皓韻》曰:「道:《說文》:『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古作。」蓋為《說文》古文之直接化耳。據此,「」為「道」之異體,可從。

A04159
A04159-012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皓韻.道字》引〈北齊天寶八年造像記〉。


A04159
A04159-003
部首筆畫  - 02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行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首寸。」今楷定通作「道」(《玉篇.辵部》)。「」字見《正字通.行部》曰:「:《石鼓文》『』,釋作『酋車載道』。註:『:籀文道字。』或曰:『即行列之行字加人轉注。』按:二說並泥,今不從。」按:依《石鼓文》文例,此字釋「道」,可信。晚近出土之戰國楚簡,「道」字亦多書作「」,至於其結構,或為從行從人會意。據此,「」為「道」之異體,可從。

A04159
A04159-006
部首筆畫  - 02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七.略記字始.石鼓字》。

《中文大辭典.行部》。


A04159-008
部首筆畫  - 09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彳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說文解字.辵部》作「」,云:「所行道也。從辵從。」隸變作「」,或省作「道」,標字體以「道」為正字。「」字首見於《龍龕手鑑.彳部》,云:「,二,古文道字。」按《正字通.行部》云:「,古文道字。」又云:「,同,俗省。」「」字既屬「道」字之古文俗省,故可收為其異體無訛。

A04159-004
部首筆畫  - 10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彳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所行道也。從辵首。一達謂之道。:古文道,從首寸。」今楷定通作「道」(《玉篇.辵部》)。「」字見《龍龕手鑑.彳部》曰:「:二,古文道字。術也,路也。」蓋「道」字之「辵」旁易為「行」旁,「首」旁作古形耳。據此,「」為「道」之異體,可從。

A04159
A04159-018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說文解字.辵部》作「」,云:「所行道也。從辵從。」隸變作「」,或省作「道」,標準字體以「道」為正字。今考《字彙.辵部》云:「,同道。」《正字通.辵部》亦云:「,同道。《說文》本作;古文作,從從寸會意,別作,古碑文又作,皆變體也,不必泥。」「」字既係「道」字之變體,又於字書有據,故可收為「道」字之異體無訛。

A04159
A04159-014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道字》引〈魏李蘭墓誌〉。

《中華字海.辶部》。


A04159
A04159-011-1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皓韻.字》引〈華山廟碑〉。


=>C08355」之異體。
=>C14448」之異體。

A04159
A04159-016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部》。


A04159
A04159-015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道字》引〈魏嵩高靈廟碑〉。


A04159
A04159-019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部》。


注音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o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道」之異體。道,《說文解字.辵部》作「」,云:「所行道也。從辵從。」今考《四聲篇海.辵部》云:「,古文道字。」《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亦以「」為「道」之古。文按《正字通.辵部》云:「道,《說文》本作,隸省作道。」可知「」字乃據篆文「」字逕行隸定不省之形也。今標準字體以「道」為正字,故可收「」字為其異體。

A04159
A04159-010-2
部首筆畫  - 10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皓韻.字》引〈孔宙碑〉。


A04159
A04159-007
部首筆畫  - 10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上聲.三十二皓.頁303.左
隸辨
卷三.上聲.三十二皓.頁41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三十二皓.杜皓切.頁402
去聲.三十七號.大到切.頁588
上聲.三十二皓.杜皓切.頁402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石鼓字)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古文字略.頁303.右
彙音寶鑑
卷四.高下去聲.頁302.右
卷四.高下去聲.頁302.右
卷四.高下去聲.頁302.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