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體。如:「鞠躬」、「政躬康泰」。《說文解字.身部》:「躬,身也。」《詩經.大雅.生民》:「纘戎祖考,王躬是保。」
2. 親身、親自。如:「事必躬親」。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唐.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3. 彎曲。如:「躬身為禮」。《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言未絕,見一人出離班部,倒笏躬身,口稱:『萬歲,萬歲。』」《西遊記》第二六回:「大仙躬身謝菩薩道:『小可的勾當,怎敢勞菩薩下降?』」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躬字》引〈北海相景君碑〉。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躬字》引〈唐贈泰師孔宣公碑〉。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躬字》引〈桐柏淮源廟碑〉。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躬字》引〈成陽靈臺碑〉。
《碑別字新編.十畫.躬字》引〈魏元融墓誌〉。
《龍龕手鑑.身部》。
《字彙補.身部》。
《中文大辭典.身部》。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躬字》引〈冀州從事張表碑〉。
《玉篇.身部.字》。
「」為「躬」之異體。躬,《說文解字.身部》:「,身也。從身、從呂。,躳或從弓。」《玉篇.身部》收「」字,注云:「居戎切。身也。」下收「躬」,以為同「」。《類篇.吕部》收「躬」二字,注云:「居戎切。《說文》身也。或從弓。」按:「躳」與「躬」皆前引篆文及篆文或體之楷化形,依《異體字例》,凡「呂」形多作「吕」,字從身從吕,故「」當為「躬」之異體字。
《干祿字書.平聲》。
「躳」為「躬」之異體。躬,《說文解字.身部》:「,身也。從身、從呂。,躳或從弓。」《干祿字書.平聲》收「躬躳」二字注云:「並正。」《新加九經字樣.亻部》「躳躬」下云:「身也,《說文》云。下俗,躳,今經典通用之。」《集韻.平聲.東韻》「躳躬」下云:「《說文》身也。一曰親也。或從弓。」按:「躳」「躬」皆篆文與篆文或體之楷化形,本為一字之或體。今既定「躬」為正字,故「躳」當為其異體字。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