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急、不冷靜。如:「煩躁」、「急躁」。《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儒林外史》第一回:「又想恐怕危老師說他暴躁,且忍口氣回去,慢慢向老師說明此人不中抬舉。」
2. 擾動、不安定。《淮南子.精神》:「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三國魏.王基〈戒司馬景王書〉:「心靜則眾事不躁,思慮審定則教令不煩。」
=>作「」形時,為「趮」之異體。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足部》引〈通俗小說〉。
《干祿字書.去聲》。
《龍龕手鑑.足部》。
《異體字手冊.二十畫》。
《偏類碑別字.足部.躁字》引〈唐王進墓誌〉。
「」為「躁」之異體。《偏類碑別字.足部》引〈唐王進墓誌〉「躁」作「」,《精嚴新集大藏音.足部》收「躁」二字,以「躁」形為正。《康熙字典.備考.足部》「」下云:「《龍龕》同躁。」《漢語大字典.足部》「」下亦云:「同躁。」按:字從足、叅聲;依《異體字例》,凡「喿」形多作「叅」,故「」當為「躁」之異體字。
《敦煌俗字譜.足部.躁字》引〈祕16.009.左3〉。
《中華字海.足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