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腳後跟。字彙.足部:「踵,足跟。」儀禮.士相見禮:「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 ❷鞋後跟。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❶追隨、跟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能無亡乎?」 ❷繼承、繼續。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文選.曹植.七啟:「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❸登臨。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腫韻.踵字》引〈漢張表碑〉。
「歱」為「踵」之異體。踵,段注本《說文解字.足部》作「」,云:「追也,從足重聲。一曰:往來貌。」並注云:「與止部歱別。」按「歱」字段注本《說文解字.止部》作「」,云:「跟也。從止重聲。」是知二字形義各異。今考《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腫韻》引〈漢張表碑〉:「繼歱相承。按《玉篇》云:歱,今作踵。」《龍龕手鑑.止部》云:「歱,與踵同。」《正字通.止部》則云:「歱,同踵。《說文》歱,跟也。足部踵,追也。切同義通,誤分為二。」至於《康熙字典.止部》則云:「歱,《玉篇》古文踵字。」然則可以推知《說文》雖別「踵」、「歱」為二字,後世字書則以為同字。今以「踵」為正字,故可收「歱」字為其異體。
《金文編.卷二》。
(二)
「」為「踵」之異體。踵,段注本《說文解字.足部》作「」,云:「追也,從足重聲。一曰:往來貌。」並注云:「與止部歱別。」按「歱」字段注本《說文.止部》作「」,云:「跟也,從止重聲。」與「踵」字形義俱異,而《玉篇.止部》、《正字通.止部》等則謂二字無別,後世字書亦多通用。《金文編.卷二》「」字隸定作「歱」,並注云:「從止從童,經典通作踵。」《漢隸字源.平聲.腫韻》亦以「」、「歱」為同字而云:「通作踵。」《漢語大字典.止部》引《說文古籀補》云:「古歱字從止從童,今經典通作踵。」《中華字海.止部》則云:「,同踵。見《說文古籀補》。」,然則可以推知「」字與「歱」無別,而可收為「踵」字之異體。
(一)
=>「剪」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六畫.踵字》引〈魏王僧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六畫.踵字》引〈魏鄭羲下碑〉。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