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
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A04012
字號A04012正字 - 06 - 13 
說文釋形「跡」《說文》作「迹」。
大徐本:,步處也。从辵,亦聲。,或从足、責。,籀文迹,从朿。(資昔切)
段注本:,步處也。从,亦聲。,或从足、責。,籀文迹,从朿。(資昔切)
注音ㄐㄧ
漢語拼音
釋義

1.  步行時所遺之印痕。如:「足跡」、「匿跡」。《說文解字.足部》:「迹(跡),步處也。」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2.  事物之遺痕。如:「筆跡」、「跡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晉.陶淵明〈贈羊長史〉詩:「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3.  前人所遺之事物、功業。《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任姒。」

4.  考察、探究。《楚辭.屈原.九章.惜誦》:「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臣竊跡前事,大抵彊者先反。」

5.  遵循、倣傚。漢.張衡〈西京賦〉:「都邑遊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A04012
A04012-014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足部.跡字》引〈唐張君夫人秦氏墓誌〉。


A04012
A04012-015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王誦墓誌〉。


A04012
A04012-030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中國書法大字典.足部》。


A04012
A04012-012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足部.跡字》引〈魏比丘洪寶造象銘〉。


=>」之異體。

A04012
A04012-011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足部.跡字》引〈魏慈香造象記〉。


A04012
A04012-025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足部》引〈嶺南逸事〉。


A04012
A04012-019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涇州刺史齊□造象〉。

《中華字海.口部》。


A04012
A04012-021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齊宋顯伯造塔銘〉。


A04012
A04012-001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足部》。


注音 ㄐㄧ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跡」之異體。《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步處也。從辵亦聲。資昔切」。《廣韻.入聲.昔韻》同跡。《集韻.入聲.昔韻》,或作跡、。可知與跡、同也。又《類篇.足部》,資昔切。步處也,或作跡。《重訂直音篇.足部》跡,同

今考「跡」之右形、或從朿作「」,當從籀文之形而來。《說文解字.辵部》籀文,從朿。又《玉篇.辵部》,籀文。且字書所引,足證此字從辵從足不分,故「跡」與

」既視為同字,以「」為「跡」之異體可也。

A04012
A04012-016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伏夫人昝雙仁墓誌〉。

《中華字海.足部》。


A04012
A04012-029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歷代書法字彙.足部》。


A04012
A04012-018
部首筆畫  - 06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李興造象〉。


A04012
A04012-017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比丘僧智造象〉。


A04012
A04012-020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跡字》引〈魏孝文帝吊比干文陰〉。


A04012-006
部首筆畫  - 11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二.足部》。


#「」另兼正字。

注音 ㄐㄧ #ㄐㄧ
漢語拼音 jī #jī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蹟」為「跡」之異體。《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步處也。從辵亦聲。資昔切。,或從足責」。

《集韻.入聲.昔韻》,或作蹟、跡。《類篇.足部》蹟與跡同也。《正字通.足部》蹟,與、跡同。《重訂直音篇.卷二.足部》跡同蹟。又《彙音寶鑑.經上入聲》蹟,注云:「足蹟,同跡」。《古今正俗字詁》蹟,亦云:「或從足責」。故據文獻所引,、跡、蹟之音義並同,「蹟」既為《說文》所載之或體楷化字,故收為「跡」之異體可也。

#「」另兼正字。

A04012
A04012-027
部首筆畫  - 13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足部》。


A04012
A04012-007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入聲.昔韻.跡字》引〈成陽令唐扶頌〉。


A04012
A04012-002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酉集拾遺》。


注音 ㄐㄧ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跡」之異體。《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步處也。從辵亦聲。資昔切」。

據《隸辨.入聲.昔韻》引〈李翊夫人碑〉形作「」,並按云:「即字。《說文》從變,隸作亦。」則今之楷體正字、跡從「亦」,當由隸變楷化而來。「」之字形,當與《說文》篆近,由篆體楷得。故見於《字彙補.酉集拾遺》、《康熙字典.辵部》均收「」,古文

又以《廣韻.入聲.昔韻》同跡。故今收「」為「跡」之異體。

A04012-003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昔韻》。


注音 ㄐㄧ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跡」之異體。《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步處也。從辵亦聲。資昔切」。今楷作「」。

《干祿字書.入聲》以「跡、」並正。《五經文字.辵部》,注云:「經典或作跡」。《廣韻.入聲.昔韻》,同跡。《集韻.入聲.昔韻》,或作跡。而《字鑑.入聲.昔韻》則以,俗作跡。《經典文字辨證書.辵部》亦同此說。然《正字通.足部》、《字彙.足部》以跡同。又皆引《六書正》注云:「俗作跡,非」。後之字書《字辨.上列者為正.體辨一》乃同以「跡、」為正。《康熙字典》以後字書並收跡、於足部、辵部。僅《異體字手冊.十畫》以「跡」為或體,收於「」字中。

今據《隸辨.入聲.昔韻》此字形作「」(見引〈李翊夫人碑〉),亦作「」(〈校官碑〉)、亦作「」(〈王純碑〉),且注云:「字,《說文》從變,隸作亦。《廣韻》:跡同」。則知「跡、」從「亦」當為隸變而來。又從足與從辵不分,亦為漢字衍變之常。故此二形既為同字,且並行通用已久,互為異體可也。

A04012
A04012-004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昔韻》。


注音 ㄐㄧ
漢語拼音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籀文,從朿」。

《玉篇.辵部》、《廣韻.入聲.昔韻》均載,籀文。《集韻.入聲.昔韻》,注云:「《說文》步處也。或作、蹟、跡」。《類篇.辵部》,或作

又《字彙.足部》跡與同。另見於《字彙.二字辨似》同。

故籀文「」字,當與「、跡」同字。今《異體字手冊.十畫》亦收「」為籀文「」。、跡、既為同字異形,當收「」為「跡」之異體。

A04012
A04012-022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跡字》引〈魏元瞻墓誌〉。


A04012
A04012-013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足部.跡字》引〈齊劉碑造象記〉。


A04012
A04012-009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入聲.昔韻.跡字》引〈廣漢屬國侯李翊碑〉。


A04012
A04012-028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足部》。


A04012
A04012-008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入聲.昔韻.跡字》引〈故民吳仲山碑〉。


A04012
A04012-010
部首筆畫  - 07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入聲.昔韻.字》引〈楊統碑〉。


A04012
A04012-005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昔韻》。


=>C13808」之異體。

注音 (一)ㄐㄧ (二)(1)ㄑㄧˋ (2)ㄔㄨㄛˋ (3)ㄗㄜˊ
漢語拼音 (一)jī (二)(1)qì (2)chuò (3)zé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

」為「跡」之異體。《說文解字.辵部》篆作「」,云:「步處也。從辵亦聲。資昔切。,或從足責。」

《集韻.入聲.昔韻》、《類篇.辵部》,或作。又《字鑑.入聲.昔韻》,或作蹟。《彙音寶鑑.經上入聲》跡同同蹟,足蹟同跡。《字辨.上列者為正.體辨一》跡、,亦同蹟。故據文獻「跡、、蹟、」當為異形同字。「蹟」當從《說文》或體「」楷化而得。「」字則以從足從辵意符相近,改易分化而來。今《異體字手冊.十畫》並收蹟、、跡為之異體。既此同字,收「」為「跡」之異體亦可也。

()

=>C13808」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五.入聲.二十二昔.頁726.左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入聲.頁16.左
五經文字
辶部.頁13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入聲.二十二昔.資昔切.頁743
入聲.二十一麥.士革切.頁739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五.入聲.二十二昔.頁101.左
六書正譌
入聲.十一陌麥昔韻.頁183.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辵部.頁9.右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285
卷一.偏旁相似.頁162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37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上入聲.頁176.右
卷二.經上入聲.頁176.右
卷二.經上入聲.頁176.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8 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