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似虎較小,毛黃褐色,背有黑圓斑。性兇猛,能上樹捕食其他獸類,傷害人畜。《說文解字.豸部》:「豹,似虎,圜文。」《韓非子.人主》:「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獸者,以其爪牙也。」《新五代史.卷三二.死節傳.王彥章》:「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2.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豹皮公。見《萬姓統譜》。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豹字》引〈齊范粹墓誌〉。
《偏類碑別字.豸部.豹字》引〈唐李子如墓誌〉。
「」本為正字,亦為「豹」之異體。「」字不見於《說文》,《玉篇.犬部》云:「,之藥切,獸豹文。」「豹」,《說文解字.豸部》云:「,似虎圜文,從豸勺聲。」二者音義有別。《偏類碑別字.豸部》「豹」下引〈唐李子如墓誌〉作「」。謹按:凡從「豸」之字,亦或易為「犭」,故「」亦可用為「豹」之異體字。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效韻.豹字》引〈北魏太和七年造石像記〉。
「」為「豹」之異體。「豹」,《說文解字.豸部》篆體作「」,從豸勺聲,隸變作「豹」。《隸辨.去聲.效韻》引〈魯峻碑〉作「」下曰:「按《說文》豹從豸,碑變作。」《金石文字辨異.去聲.效韻》引〈東魏敬史君碑〉作「」,下曰:「按豹作。」又引〈北魏太和七年造石像記〉作「」,謹按:「豹」之或作「」,乃在「豹」一變為「」,繼而以形近訛作「」,又易「豸」為「犭」,遂有「」之異體,故「」可收為「豹」之異體字。
《碑別字新編.十畫.豹字》引〈魏高道悅墓誌〉。
《正字通.豸部》。
《漢隸字源.去聲.效韻.豹字》引〈魏公卿上尊號奏〉。
《龍龕手鑑.部》。
《偏類碑別字.豸部.豹字》引〈唐安南都護府長史杜忠良墓誌〉。
《漢隸字源.去聲.效韻.豹字》引〈平都侯相蔣君碑〉。
《隸辨.去聲.效韻.字》引〈魯峻碑〉。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效韻.豹字》引〈東魏敬史君碑〉。
《重訂直音篇.卷六.豸部》。
《中華字海.豸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