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A03910
A03910A03910
字號A03910正字 - 11 - 18 
說文釋形大徐本:,豆之豐滿者也。从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从豐。,古文豐。(敷戈[戎]切)
段注本:,豆之豐滿也。从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从豐。,古文豐。(敷戎切)
注音ㄈㄥ
漢語拼音fēng
釋義

1.  古代用以承酒觶之禮器,形似豆而較低。《說文解字.豆部》:「豐,豆之豐滿者也。」《儀禮.公食大夫》:「飲酒實于觶,加于豐。」漢.鄭玄.注:「豐所以承觶者也,如豆而卑。」

2.  厚、多、大之意。如:「豐功偉業」、「豐富」。《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羽豐則遲,羽殺則趮。」《列子.楊朱》:「豐屋美服,厚味姣色。」《國語.晉語一》:「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3.  茂盛、昌盛、富饒。如「豐饒」。《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豐草,厭厭夜飲,在宗載考。」漢.張衡〈西京賦〉:「地沃野豐,百物殷阜。」宋.歐陽修〈秋聲賦〉:「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

4.  肥美、飽滿。如:「豐腴」、「豐滿」。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

5.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下震()上。象大之義。

6.  姓。如宋代有豐稷。

A03910
A03910-016
部首筆畫  - 13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四.豐部》。


A03910
A03910-020
部首筆畫  - 17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此可以考知《四聲篇海》所載「」形當亦古文「」字之訛變者也。


注音 ㄈㄥ
漢語拼音 fēng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豐」之異體。豐,《說文解字.豐部》作「」,云:「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古文豐。」今考《四聲篇海.豆部》云:「,音豐,古文。」按豐之古文「」字隸變作「」,如《字彙.豆部》所載者正作「」;《正字通.豆部》、《康熙字典.豆部》所錄則「豆」字橫畫加長而作「」,至於《重訂直音篇.卷四.豐部》則作「」,「豆」字橫畫與「」形相連而似二「圭」字也。據此可以考知《四聲篇海》所載「」形當亦古文「」字之訛變者也。然則「」字可以收為「豐」字之異體無訛。

A03910-018
部首筆畫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海峽兩岸簡體字研究.國共先後所頒佈的簡體字簡化字異同對照一覽表》:「豐」作「丰」。


#「」另兼正字。
=>」之異體。

A03910
A03910-007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豐字》引〈泰山都尉孔宙碑〉。


A03910
A03910-001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澤存堂本《玉篇.豐部.豐字》。


注音 ㄈㄥ
漢語拼音 fēng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豐」之異體。「豐」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豐部》:「豆之豐滿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從豐。,古文豐。」(大徐本篆作「」,古文作「」)「」字見澤存堂本《玉篇.豐部》,以為「豐」之古文,《康熙字典.日部》引同。按:「豐」之甲文或作「」(甲一九三三)、「」(前五、五、四)、「」(明藏六九九)(並見《校正甲骨文編.卷五.九~卷五、十》),金文或作「」(何尊)、「」(豐簋)、「」(鐘)(並見《金文編.卷五》),並與篆文同體,從豆,上象豆豐滿之形,此合體象形也。古文,大徐本作「」,段玉裁據豆之古文作「」,改作「」,是也,此蓋由「」形所省變,而楷定復變作「」是也,則「」為「豐」異體信然,故可收。

A03910
A03910-010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豐字》引〈後周保定四年造像〉。


A03910-003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豊字》引〈郎中王政碑〉。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ㄈㄥ (二)ㄌㄧˇ #ㄌㄧˇ
漢語拼音 (一)fēng (二)lǐ #lǐ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

「豊」為「豐」之異體。「豐」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豐部》:「豆之豐滿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從豐。,古文豐。」(大徐本篆作「」,古文作「」)按:篆文「」,隸定或有作「豊」者(《漢隸字源.平聲.東韻》引〈郎中王政碑〉,《隸辨.平聲.東韻》引〈華山廟碑〉亦作如此),《六書正.平聲.東韻》曰:「豐,俗作豊,非。」而顧藹吉《隸辨.卷六.偏旁》「豐」字下曰:「或訛作『豊』,與豊器之豊無別。」說是,則「豊」為「豐」之異體有徵,故可收。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另兼正字。
A03910
A03910-004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豐字》引〈史晨祠孔廟奏銘〉。

《中華字海.豆部》。


A03910
A03910-014
部首筆畫  - 06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八畫.豐字》引〈魏元崇業墓誌〉。


A03910
A03910-012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豆部.豐字》引〈魏嵩岳靈廟碑〉。

《中華字海.豆部》。


A03910
A03910-002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豆部》。


注音 ㄈㄥ
漢語拼音 fēng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豐」之異體。「豐」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豐部》:「豆之豐滿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從豐。,古文豐。」(大徐本篆作「」,古文作「」)「」字見《字彙.豆部》,曰:「古文豐字。」《正字通.豆部》並同。按:「豐」之甲文或作「」(甲一九三三)、「」(前五.五.四)、「」(明藏六九九)(並見《校正甲骨文編.卷五.九~卷五.十》),金文或作「」(何尊)、「」(豐簋)、「」(鐘)(並見《金文編.卷五》),並與篆文同體,從豆,上象豆豐滿之形,此合體象形也。古文,大徐本作「」,段玉裁據豆之古文作「」,改作「」,是也,此蓋由「」形所省變,而楷定則作「」是也,其為「豐」之異體有徵,故可收。

A03910
A03910-008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豐字》引〈楊統碑陰〉。


A03910
A03910-005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豐字》引〈張公神碑〉。


A03910
A03910-006
部首筆畫  - 09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東韻.豐字》引〈山陽太守祝睦碑〉。


A03910
A03910-009
部首筆畫  - 09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東韻.豐字》引〈北齊天保八年造像〉。


A03910
A03910-015
部首筆畫  - 05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田部》。

《漢語大字典.田部》。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一.平聲.一東.頁8.左
卷六.偏旁.頁848.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辯證.頁46.左
卷中.頁22.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一東.敷馮切.頁11
集韻考正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一東.頁10.左
六書正譌
平聲.一東韻.頁10.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一東.頁541.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偏旁相似.頁173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公上平聲.頁126.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一東.頁22.左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2: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