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ㄒㄧ
1. 山谷。《說文解字.谷部》:「谿,山瀆无所通者。」《荀子.勸學》:「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又至雲陽,行谿谷中,阨陜且百里。」
2. 姓。如古代有賢人谿工。
3. 山間之水流。同「溪」。《新唐書.卷九三.列傳.李勣》:「固請戰,遂度谿擊之。」晉.左思〈蜀都賦〉:「山阜相屬,含谿懷谷。」
=>「溪」之異體。
(二)ㄑㄧ,ㄒㄧ之又音。
「溪」之異體。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齊韻.字》引〈郙閣頌〉。
《偏類碑別字.谷部.谿字》引〈魏呂望表〉。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谿字》引〈東魏太公呂望表〉。
「」為「谿」之異體。《說文解字.谷部》篆作「」,云:「山瀆无所通者。從谷奚聲。苦兮切。」
「」字見於《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引〈東魏太公呂望表〉:「嶓之下。」按:「谿作。」《廣韻.平聲.齊韻》谿,同。《集韻.平聲.齊韻》谿,或從山。又《字彙.山部》、《正字通.山部》,同谿。
谿、,或從谷,或從山,此乃常見改換意義相近之意符,而分化之字。谿與,音義無別,故收「」為「谿」之異體。
《集韻.平聲.齊韻》。
《正字通.石部》。
《彙音寶鑑.嘉上平聲》。
《明.馮惟訥.古詩紀.卷三.鼓吹曲辭.漢鐃歌.石流》。
《漢語大字典.禾部》。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谿字》引〈石經公羊殘碑〉。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谿字》引〈趙君羊竇道碑〉。
《正字通.谷部》。
「」字,見《類篇.谷部》云:「弦雞切。反戾也,《莊子》曰:『婦姑勃』。」《字鑑.平聲.齊韻》,注同《類篇》且云:「與谿澗字不同,谿從山谷字,俗作。」然則《正字通.谷部》,注云:「同谿。……分為二,非。……未可謂谷在左,與谷在右者異也。」
依此可知,「」字固有反戾之義,然因與「谿」字僅左右形體易位,俗多不分,故亦用為同字,既有所據,收「」為「谿」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谿字》引〈唐盧承業妻李灌頂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