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ㄍㄨˇ
1. 山間水道或低地。如:「山谷」、「河谷」。《說文解字.谷部》:「谷,泉出通川為谷。」《墨子.節用中》:「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三國演義》第九○回:「孔明棄車步行。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並無樹木。」
2. 困窮。《詩經.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3. 姓。如漢代有谷吉。見《萬姓統譜》。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穀」之異體。
(二)ㄩˋ
吐谷渾: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今中國青海北部、新疆東南部。其祖本遼東鮮卑種,西晉時酋帥長子吐谷渾率部分族人遷至隴西,即今青海省以西;後勢力漸大,唐太宗時,曾命李靖討伐,遂降唐,封其子為平西郡王;高宗時敗亡於吐番。信奉佛教,以遊牧為業;深受漢文化影響,政權組織多仿中原王朝官制。
(三)ㄐㄩㄝˊ
「」之異體。
〔關鍵文獻〕
依篆隸定當作「」,「口」上四筆互不相連,故「」為山谷字之本形。
(一)
「」為「谷」之異體。山谷之「谷」,《說文解字.谷部》云:「,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於口。」依篆隸定,當作「谷」,「口」上四筆互不相連,故「」為山谷字之本形。《說文解字.部》另收「」字,云:「,口上阿也。從口上象其理。」即「裕」、「卻」等字之所從。但從(ㄍㄨˇ)、從(ㄐㄩㄝˊ)之字,文獻字形多見混用,故教育部標準字體取通俗寫法「谷」為正,獨體時代表山谷,當作偏旁時,作為「」、「」之代表。「」字為獨體時之寫法則為另一正字。然則,山谷之正字既取「谷」,則「」作為異體可也。
#「」另兼正字。
(二)
=>「」之異體。
《廣碑別字.七畫.谷字》引〈漢曹全碑〉。
「」為「谷」之異體。音(1)ㄍㄨˇ(2)ㄩˋ。
《廣碑別字.七畫》「谷」下云:「,〈漢曹全碑〉。」按:〈曹全碑〉「谷」字本作「」,又〈石門頌〉亦作「」,楷定可並作「」。「」亦見錄於《偏類碑別字.谷部》引〈漢曹全碑〉。
「谷」之作「」,蓋隸書筆法之變異。
《碑別字新編.七畫.谷字》引〈魏元襲墓誌〉。
《碑別字新編.七畫》「谷」下錄「」字,云:「〈魏元襲墓誌〉。」《中華字海.父部》云:「,谷的訛字。字見〈魏元襲墓誌〉。」
按:「谷」之上半從半水,作「」,楷書作「」,易誤成「父」。故「」為「谷」之訛字。二字實一字也。
=>「各」之異體。
《廣碑別字.七畫.谷字》引〈隋張濤妻禮氏墓誌〉。
《字彙補.山部》。
「」為「谷」之異體。音ㄍㄨˇ。
《說文解字.谷部》:「,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於口。古祿切。」
《字彙補.山部》:「,音義與谷同。」《康熙字典.備考.山部》、《中文大辭典.山部》、《漢語大字典.山部》均引《字彙補》而云:「同谷。」
按:「谷」為山谷之義,「」為「谷」,當是從山從孔會意。
又按:「谷」於「吐谷渾」一詞中音ㄩˋ,而「」不用於該詞中,故但音ㄍㄨˇ。
《金石文字辨異.入聲.屋韻.谷字》引〈東魏義橋石像碑〉。
《碑別字新編.七畫.谷字》引〈魏義橋石象碑〉。
《廣碑別字.七畫.谷字》引〈唐驍騎尉皇甫璧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