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ㄨ
1. 陷害、譭謗。如:「誣賴」、「誣陷」。《說文解字.言部》:「誣,加也。」南朝梁.江淹〈自序傳〉:「或為世士所嫉,遂誣淹以受金者。」《明史.卷一八七.列傳.馬中錫》:「誣為盜,遣甯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
2. 欺騙、矇騙。《孟子.滕文公下》:「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八一.唐紀六○.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六年》:「當文宗求治之時,僧孺任居承弼,進則偷安取容以竊位,退則欺君誣世以盜名,罪孰大焉!」
3. 虛妄不實。《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故重之。應之曰:『此誣言也。』」《易經.繫辭下》:「誣善之人,其辭游。」
(二)ㄨˊ,ㄨ之讀音。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誣字》引〈魏李超墓誌〉。
《中華字海.言部》。
《龍龕手鑑.言部》。
「」為「誣」之異體。音➀ㄨ➁ㄨˊ。
《龍龕手鑑.言部》云:「誣,音無。誣枉,欺妄也。又加也,不信也。,俗。」《龍龕手鏡.言部》同。
按:「誣」一形作「」,一變而作「」。故可收。
「」為「誣」之異體。音ㄨˊ,ㄨ。
段注本《說文解字.言部》云:「,加也,從言巫聲。武扶切。」今音ㄨˊ。
《龍龕手鑑.言部》云:「誣,音無,誣枉,欺妄也。又加也,不信也。俗。」《龍龕手鏡.言部》同。《四聲篇海.言部》云:「,音誣,義同。」《字彙補.言部》云:「,《篇韻》與誣同。疑誤。」《康熙字典.言部》《中文大辭典.言部》《漢語大字典.言部》均載「」為「誣」的異體字。
按:「誣」之作「」,係「誣」增筆作「」,再省筆作「」,再訛成「」。
《四聲篇海.言部》。
(二)
《四聲篇海.言部》云:「,音誣,義同。」《敦煌俗字譜.言部》「誣」字有作「」者。
按:「誣」一體作「」,再省作「」。《精嚴新集大藏音.言部》云:「誣正俗。」故可收。
△疑另為「誙」之異體
(三)
=>「」之異體。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正字通.言部》。
《正字通.言部》云:「,誣字之訛。《讀書通》:『誣通作。』《呂覽.知接篇》:『無由接而言見。』註讀誣,言未嘗接而言見者,妄也。按:『六書無,誣訛作。』」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惠棟補注:「疏當作。高誘曰:『見讀若誣妄之誣』」。
由上列資料可知,「」於古書中可作為「誣」字用,即「」可作為「誣」之異體字。
(一)
《字彙補.言部》。
《四聲篇海.言部》云:「,音誣,義同。神也,善也,龐也,巫也,福也。」《字彙補.言部》:「,與誣音義同。又善也,神也,巫也。」《康熙字典.言部》《中文大辭典.言部》均引《字彙補.言部》云「」為「誣」之異體字。
=>「靈」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言部.誣字》引〈唐法澄墓誌銘〉。
《偏類碑別字.言部》引〈唐法澄墓誌銘〉「誣」作「」。《敦煌俗字譜.言部》「誣」有作「」者。《龍龕手鑑.言部》云:「誣,音無。誣枉,欺妄也。又加也,不信也。通。」《精嚴新集大藏音.言部》:「誣」正「」俗。故可收。
#「」另兼正字。
《玉篇零卷.言部.字》。
《玉篇零卷.言部》:「,武虞反。《說文》加言也。」是以「」即《說文》訓加言之「誣」。按:大徐本、段注本《說文解字.言部》,「誣」但訓為「加也」,唯段注云:「玄應五引皆作加言。」《玉篇零卷》所引,當與玄應所見者同。《敦煌俗字譜.言部》「誣」俗字有作「」者。又《精嚴新集大藏音.言部》云:「,誣正,音無。」是可證「」為「誣」之異體字。
「誣」之作「」,蓋俗寫誤增筆畫耳。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