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咒罵或祈求鬼神降禍於他人。《說文解字.言部》:「詛,詶(咒)也。」《左傳.昭公二十年》:「民人苦病,夫婦皆詛。」
2. 立誓、起誓。《左傳.宣公二年》:「驪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先零遂與諸羌種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
3. 誓言、誓約。《莊子.齊物》:「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及秦昭盟夷,設黃龍之詛。」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言部.詛字》引〈祕4.034.左7〉。
《集韻.去聲.御韻》。
「」為「詛」之異體。詛,《說文解字.言部》篆體作「」,也,從言且聲。《集韻.去聲.御韻》「詛」下云:「莊助切,《說文》也,或作謯、,古作、作。」亦見於《類篇.示部》,更為後世字典:《中文大辭典.示部》、《漢語大字典.虍部》、《佛教難字字典.言部》、《中華字海.虍部》所收,自當予以收錄。
《正字通.示部》。
《字彙.示部》。
《廣韻.去聲.御韻》。
(二)
「」為「詛」之異體。詛,《說文解字.言部》篆體作「」,也,從言且聲。《廣韻.去聲.御韻》「詛」下云:「咒詛,亦作。」《集韻.去聲.御韻》亦云:「詛,或作。」,尚見於《類篇.示部》、《六書正譌.去聲.御韻》、《字彙.示部》以及後世字典,而「示」部之字,《中華字海》全作「礻」,故收為「」,今部頒標準字亦書「示」旁為「礻」,筆畫數不同,故當於「」之外,另收「」字。
(一)
=>「祖」之異體。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謯」為「詛」之異體。詛,《說文解字.言部》篆體作「」,也,從言且聲。於《集韻.去聲.御韻》,以「詛、謯、、、作」並列,下云:「莊助切,《說文》也,或作謯、,古作、作。」蓋《漢書.外戚傳.孝成許皇后》:「為媚道祝謯後宮有身者王美人及鳳等。」顏師古注:「謯,古詛字。」是乃其來有自,為《康熙字典.言部》、《佛教難字字典.言部》所收錄,自當予以收錄。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